中国面临着两难选择
环球时报:14年过去了,凭着您对中国现状的了解,回想"谁来养活中国"这一命题,您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出版之后的这段时间里,我已经注意到,中国政府为提高谷物的产量采取了许多行动,例如:提供给农民的谷物价格补贴提高了40%;为农民提供的农业贷款增加了一倍;对农业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投入。这么做的结果是,中国成为基本上可以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虽然偶尔会有少量进口,有时候还会出口一些谷物,但基本上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但是,中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粮食供给紧张的问题。
环球时报:您所在的地球政策研究所的一份调查报告曾说,在粮食、肉类、钢铁、石油和煤炭等5种产品的消费上,中国正逐项赶超美国。目前中国在各项上的排名如何,您怎样看这种现象?
布朗:在这5种基本商品中,现在除了石油以外,中国的消费量都已经超过美国。中国肉类的消费量已经相当于美国的2倍。今年,中国钢铁的消费量将是美国的3倍,煤炭的消费量就更多。我们看到的是,随着中国人收入的增加,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消费国。在我这一生中,我经常说的和听到的是,美国以拥有全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全世界1/3或40%的资源。但是过去这是真实的,现在已经不再是这样了。
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又会发生什么呢?以这个速度计算,到2030年,中国人均收入会和美国现在的水平持平,如果我们假设那时候中国的消费者像现在美国消费者那样消费的话,那又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以纸张消费为例,中国纸张的消费量将是世界现有产量的2倍。如果中国也像美国一样,达到每4人有3部车的水平,那么中国将有11亿辆汽车,比目前全球拥有的8.6亿辆汽车多很多。中国那时将每天消费9000万桶原油,而目前全球每天的原油产量是8400万桶。
环球时报:您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主要粮食问题是什么?
布朗:我在做那个项目的时候,把主要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研究谷物的生产和供应上,没有注意到大豆,也没有考虑到过度使用地下水的问题。2008年,中国将消费掉4900万吨大豆,其中进口大豆3400万吨,占大豆总消费量的70%。在10—12年前,中国的大豆是可以自给自足的;现在中国却变成了排世界第二位的大豆进口大国。日本以进口5000万吨排在第一。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变化。要知道,中国可是大豆的原产地,大约5000年前,中原地区的农民就已经开始种植大豆了,后来大豆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
此外,现在中国的农业用水主要取自深层地下水,这些水被称为"化石地下水",也就是说是不可再生的,用完了就没了。中国地下水的水位近些年在迅速下降,这使得提高谷物产量的效果不可持续。中国生产的一大部分谷物都是以过度使用地下水换来的。我读过一份世界银行关于印度的分析报告,在印度,15%的谷物都是用过度抽取的井水浇灌的。总有一天这些井会干涸,这也就意味着,1.75亿印度人是靠过度抽取的地下水来养活的。估计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比印度略好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必须进行选择,是继续过度抽取地下水,还是开始进口粮食。中国政府选择的是前者,但这不能维持很长时间。中国政府知道,水资源的短缺将使粮食收成减少,所以他们已经开始在外国寻找土地进行耕种,比如在菲律宾。毫无疑问,中国谷物的进口将迅速扩大。也许中国在其他国家种植的谷物可以补偿一部分。
环球时报:现在,最大的全球性问题是粮食价格上涨及其在某些国家引发的粮食短缺。您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解决之道是什么?
布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我们经历过几次粮食价格上涨。这些价格上涨通常与具体的事件相关联,比如,苏联时期的粮食歉收,印度发生的雨季歉收,美国玉米生产带遭遇大面积干旱和炎热天气等。所以,人们知道这种涨价是暂时性的,到下一个收获季节的时候,一切都会恢复正常。到现在为止,全世界范围的偶然的谷物价格上涨都是事件因素造成的。我认为,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价格上涨是趋势因素造成的。
在需求方面,首先,每年全球人口增长7000万人。你不用是个人口专家就可以知道,每年增加这么多人就是一件麻烦事。其次,全球大约有40亿人希望爬升到食物链的更上一层,消费更多是需要花费更多的谷物来生产肉、蛋、奶。第三个新出现的趋势就是在美国,谷物被用来制作生物燃料供汽车使用。从1990年到2005年,每年全球谷物消费需求量的平均增长幅度为2000万吨,从去年到今年,增加量将达到4000万吨。
在供应方面,趋势显示,人类已经很难再迅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跟上迅速扩大的需求。在过去8年中的7年时间里,全球粮食的供给都小于需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动用储备粮食。所以到现在,全球粮食储备量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水资源的短缺成为最主要的限制粮食生产的因素,它抑制了粮食生产的继续扩大。此外,我们还持续将农业用地改做其他用途。这种情况出现在中国、美国和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大国。土地被用做非农业用途的量是惊人的。例如,在美国每5辆车所占用的土地量相当于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我们有100万辆车,那就需要20万个足球场那么多的土地用来建高速公路和停车场。类似的事情在中国正在发生,中国汽车的数量正在快速增加。最后,农业科技的应用减少。全世界最好的农民们发现很难继续提高其农业技术了,无非是使用高产品种,高效化肥,缺少更多的突破。
高涨的粮食价格由这些趋势所左右,唯一可以将价格降下来,或者防止它继续上涨的方法是,平抑这些趋势,比如,提倡小规模家庭,控制人口增长;全球联合起来提高水的使用效率。
环球时报:目前的国际油价屡创新高。请问您所提到的"石油峰值"何时会到来,以什么为标志?
布朗:如果我知道什么时候到来,我就可以赚更多的钱了(笑)。对于这个问题还存在不同意见。一些地质学家认为去年石油峰值就已经出现了,另一些地质学家却认为还要再过几年。我认为,它有可能已经发生了。俄罗斯已经在几周前宣布,他们的石油产量可能在去年最后3个月已经达到最高,而俄罗斯现在是最大产油国。而且我发现,世界上20个大型油田都是在1914年—1979年间发现的,最年轻的一个其年龄都已经接近30岁。
即便石油峰值还没到来,我们现在也应该有所行动,因为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到来。一旦达到石油峰值,或度过峰值,没有国家能够获得更多的石油了。一个国家获得多一些,那么另一些国家就要少获得一些,因为这块蛋糕不再扩大了。在我们的一生中,石油的产量总是在增加的,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石油,但是一旦达到石油峰值,这些就不再可能了。我认为世界还没有对此做好准备。
美国正在兴起一个潮流,就是将混合动力汽车推向市场。使用混合动力汽车比使用汽油汽车可以每加仑节省1美元,目前美国汽油的售价是4美元/加仑。这就是我提出的针对石油峰值的解决办法。而且美国必须在这方面扮演领导角色,因为美国的汽油消费量相当于排在它后面的20个国家消费量的总和。这听上去像是一个数学计算错误,但是确实是这样。
一次性消费的经济模式并不适合发展中国家
环球时报:您曾说西方的经济模式并不适合中印等发展中国家。请问,中印这样的国家应如何发展?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应该怎样做?
布朗:按照刚才的推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那就是目前西方的经济模式,建立在矿物燃料消费,以汽车为中心,一次性消费基础上的模式不适用于中国。如果这种模式不适用于中国,那么也不适用于印度。印度在未来几十年,拥有的人口将比中国还多。该模式也不适用于其他30亿发展中国家的人们,那些做着"美国梦"的人。同时,由于全球一体化的紧密相连,肯定也不再适用于工业化国家。所以,全世界都应该开始重新构建全球经济,以便保证经济发展可以持续下去。也就是将全球经济转变为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有多样化交通系统,可综合和循环使用消费的新型经济。因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经济模式已经维持不了几天了。美国在这个转型中应该充当世界榜样的角色,因为我们整体上更发达,而且受影响也更大。遗憾的是,过去几年美国没有给世界树立好的榜样。现在,美国也在发生变化,一股强大的草根运动正在兴起。并且已经在取消和限制建设新的火电厂方面获得了成功。
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是计划生育和淡水渔业
环球时报:您能否给中国、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一些建议?
布朗:我认为在过去20—30年,中国做得很好的一件事就是控制人口。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那么中国的人口将比现在多很多。
中国的淡水渔业发展得好。这是一个重大贡献,我认为世界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需要摄取更多的动物蛋白,那么我们就要考虑什么是效率最高的动物蛋白来源?美国人是吃牛肉的。但是美国的模式不适合其他国家。我得出的结论是,牛肉是一种效率很低的动物蛋白,因为1磅牛肉带来的动物蛋白需要7磅谷物来换取。也许我们可以多吃点猪肉,禽蛋类食物。此外,淡水渔业在中国很广泛,这恐怕是效率比较高的,可以减少谷物以换取动物蛋白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技术。要知道,中国渔业的产量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有的产量加起来一样。
还有在水资源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提高水价。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的水价都太低了。我们给水的标价,仍然好像它是一个丰富的资源。但实际上它不再是了,而是一种稀缺资源。▲
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学家。曾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现为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长。因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被评为"世界最有影响的22位经济学家"之一。《华盛顿邮报》称他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
早在1971年,布朗就与人合著了《拯救地球:如何形成环境上可持续的全球经济》一书。到目前为止,他的专著及合著已有40多本。他的很多学术论文和著作对世界、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1、《谁来养活中国》 (1995年)
1994年9月,布朗发表了长达141页的《谁来养活中国———来自一个小行星的醒世报告》。他认为,中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高速的工业化进程对农田的大量侵蚀、破坏,加上人口增长,到21世纪初,中国为了养活10多亿的人口,可能得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这可能引起世界粮价的上涨,对世界的粮食供应产生巨大影响。后来这个报告被编成了一本书。
2、《超越马尔萨斯:人口挑战的十九个方面》 (1999年)
布朗在书中呼吁尽快在国际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倡导家庭小型化,以解决人口增长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
3、《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 (2002年)
布朗在书中呼吁经济学家与生态学家携手,共建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模式———生态经济。他表达了以环境中心论取代经济中心论才能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的观点。认为亟须用一场环境革命加速实现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换。
4、《B模式》系列
布朗分别于2003年、2006年和2008年推出系列作品:《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B模式3.0:紧急动员,拯救文明》。作者将传统的以破坏环境和牺牲生态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发展模式称做"A模式",把以人为本的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称做"B模式",呼吁全世界立即行动,用战争动员的方式以"B模式"取代"A模式",拯救我们的地球。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