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日星期一

【转贴公社】 遇罗克、张志新身后的风波

 
 

Sent to you by Ruan YiFe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丁东的博客 by 丁东 on 5/2/10

            遇罗克、张志新身后的风波

              丁东

遇罗克是中国大陆人权思想的先驱,是“中国的马丁.路德.金”。他1966年撰写了《出身论》,1967年发表于《中学文革报》。此文从理论上否定了当局推行的以家庭出身把人分成三六九的社会政策,为数以亿计的受到歧视的中国人声张平等权利,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70年3月5日,中共领导以反革命罪将遇罗克处死,年仅27岁。

1980年,在胡耀邦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过程中,遇罗克被官方昭雪。一度在全国报刊广泛宣传。北岛为他写的诗“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作一个人 宁静的地平线 分开了生者与死者的行列 我只能选择天空 决不能跪在地上 以显示刽子手的高大 好阻挡自由的风 从星星的弹孔中 将流出血红的黎明”,也传诵一时,打动了一代青年的心。

然而,在“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今天,遇罗克却成了一个被刻意遮蔽的名字。有一位青年,名叫晋松,今年30岁,在北京一家公司打工。他从中学时代开始收藏文革小报,由《中学文革报》,走进了遇罗克的精神世界。他感到,同龄人对遇罗克全然陌生。在当下的中国,人们大多沉湎于物质享受,金钱追求,而缺少精神层面的向往,于是想在遇罗克蒙难40周年之际,开一个小型座谈会,让更多的朋友认识遇罗克,让遇罗克精神薪火相传。因为我曾经参与过《遇罗克:遗作与回忆》一书的编辑,所以他也邀我出席。然而到了3月4日,他又打来电话,告诉我活动取消了。我知道当时北京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协“两会”,警方处于高度戒备状态,取消这个活动也不意外。然而事后得知,警方不但找晋松联系的三联书店施加压力,而且找晋松的父母谈话。晋松的父母是北京郊区的本分农民,对警方的本来就心存畏惧,听说儿子有事,更加紧张。晋松只好告诉父母,自己没做任何亏心事。3月5日这一天,警方要求晋松离开市区,到郊区探望父母,实为防止他在市区开会。其实,这些警察也不知道遇罗克是何人,不理解为何要为遇罗克兴师动众,但必须奉命行事,强力阻止纪念遇罗克的民间活动。

4月4日,是中国另一位思想烈士张志新蒙难35周年,张志新的亲友也想举行活动,纪念死者。官方获知,也要劝阻。外交学院刘慧珊教授是一位知名的国际法专家,也是张志新当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她排除阻力,据理力争,总算获得领导默认,在该校举行了一个有张志新妹妹张志勤及数位人大老同学及相关学者参加的小型座谈会。在会上,人们高度评价了张志新的历史地位,反思了以酷刑迫害独立思想者的暴行。作为小提琴演奏家的张志勤,还演奏了张志新生前最喜爱的波隆贝斯库的《叙事曲》。琴声如泣如诉,在场者无不为之震撼。

血写的历史,无法掩埋。人心的向背,不可逆转。当局如果足够明智,何妨尊重公民的感情和宪法权利,让人们堂堂正正地纪念遇罗克、张志新这些已经在胡耀邦时代昭雪的思想先驱。否则,只能使自己的形象更为尴尬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