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5日星期五

【转贴公社】 李锐口述自传片断之二

 
 

Sent to you by Ruan YiFe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丁东的博客 by 丁东 on 1/1/10

          李锐口述自传片断(之二)

          丁东 李南央整理

到张家口休息了半个来月,把我们每个人都安排得很好。在路上大家都睡在一起,集体睡觉,夫妻没有可能同居。到了张家口就照顾了,我们单独一间房,范元甄就是在那里怀上的儿子。我上次讲了,在延安早产过一个孩子,还打过两次胎,那时不能有孩子,可是一到张家口就随意了。在张家口我还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去参观《晋察冀日报》。那时《晋察冀日报》搬到了张家口,用转筒机印报,大转筒机,用卷筒纸,几万份报纸半个小时就印完了,在延安根本没见过。在清凉山是平板机,一张一张地印。《晋察冀日报》当时是邓拓负责,他大概有事没在,因此我跟谁有了一面之缘呢?张春桥。张春桥是副总编辑,由他接待,我们打着《冀热辽日报》负责人的牌子。参观了小半天,一边看,一边聊,看了印刷间、排字房。在张家口,就记住了这两件事情。(问:当时和张春桥就是一般性的参观吧?)啊,一般性的参观,那个情绪都是很兴奋的。张春桥好像没去过延安,搞不清怎么到了晋察冀,他原来在山东,那个时候他也不是个什么有名的人物。邓拓的名字我知道,为什么呢?他的名字在《晋察冀画报》上面出现过,而且一直是《晋察冀日报》的负责人,所以就记住了。延安整风时,《晋察冀画报》挨过批评,登了聂荣臻的大幅照片,没有登毛主席的。

离开张家口,还是走路,最后到了承德。从张家口到承德,一路都是原敌占区,尤其长城一带是无人区。老百姓的生活真是这四个字:惨不忍睹。《龙胆紫集》有诗记之:"人圈经过不忍睹,烂衣烂裤野人般;小儿炕角裸身抖,敌后创痍在眼前。"由于我们在张家口停留时间比较长,后于我们离开延安的《解放日报》的人反而先到了承德,因为东北急需要人去办报,他们要赶到东北。这其中原因我下面再讲。

《解放日报》派去东北的有吴文涛、王揖一批人。吴原在报社负责国际版,后调到新华社负总责。延安时报社和新华社都在清凉山,实际是一个单位,由博古负责。由于去东北的路还没有搞通,他们先于我们到达承德后,暂时滞留在那里。驻在热河的苏联军队是九月份撤走的,将承德市全部交给了我们,《解放日报》这些人就先接管下热河省原有的一张报纸,大概叫《中苏新报》,后改名《大众日报》。我们这一行人到了承德后,吴文涛就将报纸交给了我们,几天之后他们就去了东北,这是十一月下旬左右了。报纸归热河省委管,书记是胡锡奎。我和范元甄两人负责。有个副手林采,他原来是冀东报社的前方战地记者。冀东的负责人李运昌,当时是热河军区司令员。(多年来跟李昌住一个楼,他是李大钊的侄儿、李葆华的堂兄,年纪可能比李葆华大一点。)同延安的记者比,林采水平和文笔差了些。到十二月,也可能是第二年,一九四六年的一月份,冀热辽分局正式接管了报社,《大众日报》就不再归省委管,报纸也改名为《冀热辽日报》。

 

前面说了,延安《解放日报》一干人要赶到东北。为什么呢?我们离开延安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使中央的总方针有了改变,决定不再在冀热辽设中央局,而是尽快拿下东北,立足东北。这个事儿你们知道不知道?报纸上好像都登了。日本刚一宣布投降,朱德和毛泽东就发出命令,要日本向我们投降,共产党的队伍要接收他们所有的占领区。冀东地区的曾克林,动作神速,率领部队从冀东一下子就出了山海关,先于国民党的部队到了沈阳。苏联红军驻在那里,他们的司令一下子搞不清楚曾克林是哪方面的。曾克林告诉他们自己是共产党、八路军,红军不信,说要到延安去弄清楚。他们派了架飞机,让红军的一个负责人同曾克林一起飞到延安。那当然一下就搞清楚了。毛泽东不在,刘少奇立即决定派人去东北,乘红军的飞机,马上走,这当然是一个极大的变局。那架小飞机可以坐一二十个人,有彭真、陈云、吕正操、林峰、王首道,大概还有王鹤寿几个人。这一飞机人决定了什么呢?独占东北。问:抢下东北是不是因为共产党所在的陕北等地区都不发达,在发达地区没有地盘,东北是比较发达的地方。)陕北当然很可怜,只有饭吃。当时的概念是这样,但是具体情况不清楚,到了东北以后才知道。(问:这着棋到底是毛泽东走的还是刘少奇走的?)恐怕主要是刘少奇走的,毛泽东在重庆,刘在延安主持工作,通过电报与毛泽东交换意见。(问:前一段时间我看了个电视节目,好像比较突出这是刘少奇的功劳。当时上边走这着棋,下边的干部对于大局心里清楚不清楚?)我那个时候心里是清楚的,因为富春跟我谈了话。(问:当时上头用什么人也是前前后后有变化的吧?一开始不是李富春和林彪去冀热辽打前站吗?)对,曾克林坐飞机到延安以后变了。林彪走在山东的路上收到电报,让他去东北,李富春也去东北;由程子华到热河,冀热辽从中央局变为分局,由晋察冀管。

十月底,中央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司令员,彭真任政委,第一、二副司令员分别是吕正操和李运昌。彭真一直在北方白区党工作,建立晋察冀根据地有功,到延安后,毛泽东才熟识,很是看重,取代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长,并主管党校工作。陆陆续续到达东北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有二十四人,占七大七十七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的三分之一,有张闻天、高岗、彭真、陈云、李富春、李立三、罗荣恒、林彪、林枫、蔡畅、王稼祥、黄克诚、程子华、吕正操、王首道、谭政、刘长胜、乌兰夫、万毅、古大存、陈郁、肖劲光、陈正人、罗瑞卿。张闻天、高岗、彭真、陈云是政治局的。其中程子华、肖克、黄火青、杨青、赵毅敏留在热河。因为李运昌抗战时在冀东,一九四六年一月调回热河。

开始中央总的方针是"关门打狗",山海关关上大门,我们全部占领东北。那个时候,已经接收了四、五十个城市了,四平街以南,哈尔滨以北,佳木斯以南都有了我们的部队。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中央对东北局的指示是这样的:竭尽全力,大战全东北,万一不成,也造成对抗的力量,以利将来谈判。大概后来看着不行了,让出沈阳,死保长春、死保四平等,而不是建立农村根据地为首,彭真就是死执行这个方针的,叫做保卫马德里,在军事上要拼,就是拼主力呀。彭真建立根据地他是有经验的,军事工作的经验少一些。晋察冀主要是在平山那一带,仗没有彭老总他们打得那么多。四平一役打了十多天,损失非常大。林彪下决心:"将在外军令有所不从",下令撤退,不打了。高岗跟我详细谈过东北解放的全过程,他和林彪、罗荣桓、陈云,还有黄克诚等人的意见是一致的。于是硬将"彭真挤走了。"彭真是一九四七年初从东北调到中央的。于是东北的领导集体为"林罗高陈",前两人管打仗,后两人管建设。黄克诚也曾同我详谈过这段历史。

那时延安并不知道东北的具体情况,日本人占领东北那么多年,国民党也不清楚啊。那个时候的情况错综复杂,大的方面是美国同苏联的关系,美国同蒋介石的关系,还有苏联同蒋介石的关系。美国当然不愿意东北完全被苏联控制,希望蒋介石能插进去。因为朝鲜北半部那时已经归苏联了,美国只控制着南半部,所以他们希望至少东北变成一个南北朝鲜的局面。(问:实际上就是日本战败之后留下的这个真空怎么瓜分的问题。朝鲜纯粹是美国和苏联两家瓜分,他们想怎么分就怎么分,而中国还有个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家都不是美国和苏联能够完全指挥的。)但是蒋介石的政府是合法的,苏联同中国政府有一个中苏条约,他们在东北从日本人手里接管的地盘要交给蒋介石,不能交给共产党,因此不能公开地将地方交给我们,城市还是要交国民党接管。但是苏联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否则我们怎么可能到东北一下子就站住了呢。当然这些关系随时在变化,恐怕我们也没有完全掌握。你看那个赫尔利在到延安时谈得挺好,一回去就变卦了。美军观察组的史迪威还是不错的,观察组派到延安来的那个戴维斯,八九年我到美国伯克利大学(在旧金山湾区)接受邀请访谈时,还见过这个人,谈过话。(问:实际上美国当时的主张还是要成立联合政府。)对,成立联合政府,和平,不打,美国并不完全赞成蒋介石。司徒雷登就准备建交,继续当大使。蒋介石违背了美国的方针,可以这样讲,蒋介石是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

我们派到东北去的干部、部队是从四面八方调过去的,作风、水平等各个方面很不一致。(问:但是都是共产党最强的力量吧?)是。所以这中间发生了一些矛盾,有一些冲突,包括那个时候有人指出毛泽东有错误、彭真有错误,指出中央东北方针有问题,我觉得这都不奇怪。应该讲出现了一些问题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问题在后来的争议,我所知道的争议,是黄克诚跟我讲的,从一九四五年的十月持续到四六年的上半年。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