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13日星期三

【转贴公社】 丁东:2009 我的阅读

2009年出版的新书很多,在我有限的阅读里,以下几种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阎长贵、王广宇合著的《问史求信集》(红旗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是一本回忆和研究文革的文集,-两位作者兼文革研究者和历史在场者于一身。文革前,阎长贵是《红旗》杂志编辑,王广宇是马列主义研究院研究人员,都在陈伯达、关锋、戚本禹等人领导下供职。1966年,分别抽到新成立的中央文革小组工作。
1967年初,阎长贵担任江青的机要秘书,王广宇担任中央文革小组办事组组长,亲历了文革高潮时期政治中枢的许多重大事件。他们讲述和考证了中央文革的职能和办事机构的设置、人员配置和日常工作,陶铸成为"四号人物"的原因,"揪军内一小撮"是不是王力、关锋的发明?"按既定方针办"的产生经过,"五一六兵团"真相,肖力在中央文革,批斗王光美的穿着安排,"二月逆流"会议记录稿的产生经过等有值得关注或有争议的问题,追述了直接耳闻目睹的有关毛泽东、周恩来、陈伯达、江青和中央文革其他成员的种种细节。可贵的是,他们在文革初期被重用了一年,却关到监狱八年,吃尽了苦头,却并不回避自己当初的失误。评论历史人物时,"誉人不增其美,毁人不益其恶。"即使对迫害他们的江青,也如实地还原真相。并澄清了毛泽东和江青结婚时,中央"约法三章"限制江青参政等讹传。

陈小津的《我的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是另一本引起关注的有关文革的新书。作者的父亲是原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1967年初被打倒关押。作者当时是大学生。此后他为父亲的冤案多次进京奔走,向党内同情者求助,光是胡耀邦就接触了4、50次。有青年读者看了此书,提出对文革题材的出版物的限制是不是有变化的疑问。其实,这本回忆录对文革是非和各方政治人物的褒贬,无不属恪守中央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其深度逊于《问史求信集》,新意主要在个人亲历的鲜为人知的细节,可以丰富那段历史的某些侧面。

徐庆全近些年致力于研究当代文坛的历史风波,出版了好几本力作。今年又出了一本《名家书札与文坛风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5月)。这是利用周扬等人家中收藏的私人通信写成的新著。文革以前和打倒"四人帮"以后,周扬两度担任中国文学艺术界的领导人,处在文坛的漩涡中心。他生前保存的往来书信,自然是观察文坛风云的极好视度。给周扬写信,多是职位低于他的文化官员和他商议公事,或是遇到麻烦的文化人找他申诉,向他求援。作者由信中涉及的问题说起,梳理事件或风波件的起因和来龙去脉,找到了一条通向历史深处探秘的隧道。在书信方面,李南央编注的《父母昨日书----李锐、范元甄通信集》(广东人民出版社),也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安徽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以《中国农民调查》名世。今年推出的新作是《小岗村的故事》(华文出版社2009年9月)。我先在《炎黄春秋》上读到其中的一段
----《小岗村农民进京跑项目》,觉得很有意味。到书店买来一本读过,感到新意甚多。安徽凤阳小岗村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二十多年来,被各类媒体报道过无数次。当年农村变革的意义现在看得很清楚,就是国家把种田的权利还给农民。但在当时,却是一场要不要社会主义的争论。万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有人质问他:要社会主义,还是要群众?他说:我要群众。当时从中央到安徽省、滁县地区、凤阳县、板桥区、梨园公社、小岗村,对包产到户持不同的态度,中央华国锋、李先念、王任重反对,省里万里支持,地区王郁昭承诺可以干三年,县里陈庭元曾经支持又被迫作检查,区和公社两级不支持。小岗村大包干的带头人严宏昌为此差点被县公安局抓起来。后人记载历史,往往只记录结果,省略过程,只记录支持和反对的两级,不记中间的踌躇。本书详细地记录了这些踌躇和博弈,使得历史过程丰满起来。此书出版后引起过争议。我认为,即便有一些缺欠,也是瑕不掩瑜。当代中国,像陈桂棣、春桃夫妇这样保持独立人格的作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作家老鬼过去每一部书都以个人经历为主,但他今年出版的《烈火中的青春----69位兵团烈士寻访纪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7月)写的却是别人的经历。1972年5月5日,锡林郭勒草原上的一场大火夺去了69位扑火知青的生命。当时,他们被授予烈士称号。时过境迁,烈士陵园荒草丛生,纪念碑残破,引起老鬼无限感慨。于是,他不辞辛苦,先后到北京、赤峰、唐山、锡林浩特、集宁、呼和浩特寻访了66位烈士的亲属,记录下他们的追怀和感受,写成了这部纪念碑式的作品。他在向这些勇敢者的献身精神表达敬意的同时,也对那个时代重国家轻个人,轻视人的生命的价值取向表达了沉痛的反思。

邓鹏主编的《无声的群落----文革前上山下乡老知青回忆录》(重庆出版社)以往出版过两卷本,2009年9月又出了《续集》上下两卷。过去的作者是重庆一地的老知青,这次扩展到北京、上海、成都、长沙、西安、沈阳等地。一个个亲历者的回忆告诉我们,文革前的上山下乡远不像少数先进典型那样阳光明媚。大多数都因为"家庭出身不好"生生挡在了大学校门之外。学业再优秀,考分再高,爹娘被打入另册,子女就别想升学,只好上山下乡。他们的命运普遍比同龄人更加不幸。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出现问题,需要提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疆,如是机会均等条件下的自愿选择,并无不当,苦其心志或许能磨练杰出人才。但为此目的在宣传中美化甚至诗化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并非郑重的历史态度。

从历史转到文学,还得谈谈小说。现在长篇小说出版很多,我看得很少,因为引不起精神共鸣。唯有王跃文的小说,甚得我心。2009年他又出了一本《苍黄》(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讲了一个县级领导班子新千年的故事。县政府班子换届选举,由于党管干部的格局没变,所以差额选举并不等于真正的竞争性选举。中央政府的产生不实行差额选举,地方政府的正职也不实行差额选举,只在产生地方政府副职时让候选人略多于当选人。党委仍然拥有控制选举整个过程的权力。在选举前,往往刻意安排一个必定落选的候选人当作陪衬。这就是"差配"的由来。在《苍黄》里,县委书记最先想到的"差配"是物价局长,但他拒绝了。又找了个乡党委书记,向他说明虽然当不了副县长,但这是个晋升捷径,他勉强同意了。故事就从这两个人的噩运展开。选举那天,"差配"如入其境,还没有唱票,就神经失常,强迫送进了医院。新班子落定以后,县委书记对物价局长的不配合实施报复。先说他有经济问题,反复调查,此人却是个少有的清官;又设计了一个圈套,把他定为嫖娼。这时,一起矿难发生,关涉县委书记受贿。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和县委办公室主任感到书记过于心狠手辣,冒险联名上告。县委书记被双规了。新任县委书记熊雄,本来对前任加害无辜颇有微辞,但上任以后,并不为受害者洗冤,反而精心运作,将几位告状的官员调离的调离,闲置的闲置。小说张驰之间,将上访与截访、瞒报矿难、记者受贿、五毛党的生成、控制网络的斗法,各种在中国新近发生的事件,一一从容编进故事。尤其是熊雄的官场手腕所体现的政治哲学,最具时代感,可谓王跃文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还有一本长篇小说《似水流年》(花城出版社2009年3月)尚未引起关注。作者姚蜀平是一位年近古稀的科学工作者,参与过故事影片《李四光》的创作。小说以一个女医生的命运为主线,折射当代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命运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高官牛侃荞。作者没有交代牛侃荞担任的主任是什么级别,感觉高于部长,大概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列。文革前他看中了美丽的青年女医生尚安妍,以看病为名强奸使其怀孕,为了掩饰,又通过公安部门把尚安研弄进劳改农场。文革中牛侃荞也被打倒,后来良心上自责,复出后想对尚安研及他们生的儿子有所帮助。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着墨不多,算不上主角,却是当代中国文学画廊中少有的高官形象。应当说,这个形象背后负载了巨大的政治历史内涵。

我感兴趣的长篇小说还有陈冠中的《盛世》,因为在香港出版,就不多说了。

与小说相比,现在更有活力的汉语文学体裁是散文随笔。2009年我最看好的散文作家是野夫,他的散文结集成《江上的母亲》在台湾出版,内地作者难得一见。出色的随笔多一些,沈睿是其中之一。她在报纸专栏和博客上的随笔粉丝不少,早就应当结集成书。果然,文汇出版社编辑相中了她的部分文字,编成了一本《假装浪漫》(文汇出版社2009年8月),内容主要是她对性别问题的思考和感悟,用她的话说,比较"风月"。其实,她在政治、历史、社会、环境、教育等领域也写了很有品味的随笔,惜尚未结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