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日星期日

【转贴公社】 信贷狂欢之后中国将如何善后?

今年的信贷狂欢已经让中国银行业有些招架不住,许多银行正在想办法将部分贷款清理出资产负债表。

而将贷款转让给信托公司已经成为银行偏爱的一种策略。银行将贷款出售给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将贷款重新打包后再出售给理财客户。这种操作因为难以掌握相关数据而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然而目前正有增加的趋势。根据一家研究公司的估算,11月份银行出售给信托公司的贷款规模超过230亿美元,占11月份商业银行新增贷款总额的一半以上。

一些人可能会说,这么做无可厚非,毕竟证券化在全球银行业已经形成普遍趋势。但问题是,中国对这一领域的监管少之又少,而缺乏监管的严重后果在其他国家已有前车之鉴。这同时又牵出一个会计问题:中国的银行通过把贷款转移出资产负债表来改善资本状况,但仍可能承担与这些贷款相关的风险,特别是在银行承诺于日后购回贷款的情况下,而这种情况常常发生。

针对银行资产负债表可能存在的信息披露不足的问题,目前还不清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简称:银监会)将采取什么手段加以应对。不过这方面的忧虑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最近有一种传言,说银监会打算提高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

如果传言属实,那么银监会貌似过于谨慎了,因为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帐面上看是相当高的。截至9月底,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在大型上市银行中的资本充足率最低,但也达到11.63%,其他银行均在12%以上。按照国际标准,这样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很高,然而纵向比较却发现,单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从年初以来一直在下降。

除了银行出售贷款存在监管漏洞外,还有其他因素说明有必要对银行实施更审慎的资本要求。

例如,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是否包含了其帐面上的所有坏帐,这一点还不能肯定。另外,银监会今年对商业银行在补充核心资本时过于依赖次级债感到不安。银行业发行的次级债有50%左右为银行互相持有,这其中蕴含着系统性风险。

如果把这些潜在危险都考虑在内,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银行业资本充足率良好的同时,银监会仍可能担心银行的资本水平。更何况,随着今年发放的大量贷款有一部分成为坏帐,商业银行中期内还面临着坏帐水平上升的威胁。

中国银行业今年的确享受了一场盛宴,但风卷残云之后如何收拾这杯盘狼藉的困局,头痛的事情还在后头。

Andrew Peaple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