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翻译家协会陈磊告诉记者,他是昨天从钱老家人的短信中得知这一噩耗的。"先生去年因摔跤骨折住院,后来又发现心脏不太好,在医院待了快一年了。"
■因为喜爱诗歌弃医从译
戏称自己"失业三十余年"
钱春绮,1921年出生,1946年毕业于上海东南医学院,先后在三家医院从医,有过四本医学专著问世。1960年弃医从文,是在上海长征医院前身中美医院,时任皮肤科医生。"因为人事调动,不得不转入另一医院,做自己不喜欢的五官科医生",他告别医院,与工资脱钩,走上德语翻译的职业道路。
他戏称自己"失业三十余年",直至1995年加入上海文史馆,钱春绮才有了稿费之外的收入。
没有工资的他,经历了"文革"无书可译的困窘,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自由撰稿人的尴尬。老来他曾对《文学报》称,自己主要靠节俭下来的积蓄生活,"自由职业,没法维持生存"。
钱春绮精通英、法、德、日、俄5门外语,在西班牙文、希腊文、拉丁文上也下过大力气。"'文革'中,他被抄家,且抄走了'老本'――上万册外文书,连同四本书的译稿,但他依然一如既往地翻译。一改革开放,他的作品接二连三地出,都是大家急欲读到的名作:
《歌德诗集》、《浮士德》、《歌德戏剧集》、《席勒诗选》、《施托姆抒情诗选》、《黑塞抒情诗选》、《尼采诗选》、《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恶之花》等等。"迄今,钱春绮译作达50余种,曾荣获鲁迅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骨子里是个诗人
钱春绮生前曾言,自己骨子里是一位诗人。
他不讳言平生"最想当一个诗人",且"翻译诗歌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去写诗"。
中学时,钱春绮就开始尝试写抗日宣传的新诗或传统的格律诗词,发表在县报或《大公报》的文艺副刊上,16岁时他"就写了一部诗集"。
钱春绮曾专门赋诗一首《感谢海涅》。海涅"是我的恩人,没有他我活不下去"。据他生前回忆,1957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前身出版了他翻译的三部海涅诗集,既畅销,又长销,当年仅《诗歌集》他就拿到8000元稿费,而当年普通人的月薪仅几十元。
几年前,搬离在上海南京路住了50多年的旧居,钱老"独自在空荡荡的地板上摆张破席睡了一夜,次日才依依不舍地含泪告别"。
风雨同舟五十余载的老伴,先他而去。几年来,他"一直把她的骨灰盒留在身边,等我有一天过去了,化成灰了,就把我的骨灰放在她的骨灰盒里"。
钱老孤身一人住在上海西北郊的一套两居室内。儿子远在美国,小女儿定居香港,大女儿则生活在同一城市的另一端。"赶上周末,她会过来看看我,平时往来也很寥寥。"
■叶廷芳称其翻译
有"战略眼光"
1956年上大学的德语翻译家叶廷芳称,他们这一代学德文的人,尤其是诗歌爱好者,无不尊敬和感激钱春绮这位"无冠的老师"。"最初接触德国诗歌,一是冯至的《海涅诗选》,另一个就是钱春绮所译的海涅《诗歌集》、《新诗集》、《罗曼采罗》。没过多久,《德国诗选》、《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诗选》、中世纪英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一一出版,全是他译的。"
钱春绮译本,已是"三代后辈德语诗歌翻译界学习诗歌翻译的范本之一"。"他的译作讲究节奏、韵味,能保持原诗更多的内蕴和诗的神韵。在他的《浮士德》译本出现之前,周学普、郭沫若的译本都不是按原始的格律译的。"钱春绮家几十本泛黄的字典,诉说着他翻译态度的严谨。"他的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译本,注释文字超过了原作字数。"
叶廷芳称,无论从翻译成果,还是从翻译水平,钱春绮的优秀,在整个外国文学翻译界屈指可数,若论德语诗歌翻译,他更堪称翘楚。但由后学看来,钱春绮最可贵之处,在于其"战略眼光",他"懂得首先把一些最值得译、也最急需译的对象统统拢在胸中,然后心无旁骛、一步一步去实施"。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