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4日星期日

【转贴公社】 陈破空:五国行的魅力 //注意最后一段

有幸在今年八、九在两个月间,游历欧洲五国。此行,打破了笔者从前对欧洲的两个错觉:以为欧美一体,欧洲与美国差不多,踏上欧陆,才发现,欧美差别,不可小觑;又以为,欧洲各国,大同小异,其实,风格不一,各具风采。
日内瓦:小城市与大家庭
行走在日内瓦的石街上,才了解,当地居民说法语。瑞士,并没有什么"瑞士语"。这个仅有750万人口的小国,采用的,竟然也是联邦制,官方语言包括德、法、意、拉丁语共4种,体现构成该国的四大族裔,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族裔的语言、风俗、文化与宗教特征。联邦自治,乃是这个"永久中立国"成功的法宝,也是整个欧洲分治、自治而又联合的缩影。
作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日内瓦是大家庭,却是小城市。每日出行,都会到达莱蒙湖畔(日内瓦湖),大湖的窄口处,是新城与老城的分界。所有商业中心、联合国总部、国际红十字会等,都在新城,是为平地;老城则盘桓于山上,许多世纪前的建筑,优雅,沉静,栉比鳞次。崎岖老街,似乎更有情调。
攀上半山腰间的一条狭窄老街,找到卢梭故居。除去眼前的纪念性装饰,那不过是位于二楼的一间简陋小屋,可见民权先驱卢梭当年生存的艰困。浏览着一幅幅十八世纪的人物与风景画面,听着耳机里的中文解说,想象着卢梭颠沛流离的一生,不免伤感:那两百多年前的流亡,早已在西方绝迹,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依然没有尽头。当日前往参观的众多朋友,连同笔者,都仍然是流亡之身。由此看中西文明差距,至少也有两百多年吧!
地处瑞士南端的日内瓦,三面被法国包围,坐上游船,飘过烟波浩渺的莱蒙湖,就到达法国地界,那是一个叫做Yvoire的小镇。湖光山色间,拾级而上,缤纷热络的,都是铺面、餐馆、咖啡屋等,几乎所有窗口,都挂满灿烂花卉。人流熙攘。徜徉于红花绿树的曼妙山镇,法国之一角,感叹:又一个世外桃源!
伦敦:厚重的帝国首都
伦敦,这个曾统御大半个地球的帝国首都,予人的印象,是庄严与厚重。街道不阔却井然有序,建筑不高却典雅沉着。从白金汉宫到唐宁街10号,外表平实,却金玉其内。伦敦城内,处处都有博物馆,大多免费开放,被誉为英国民众的"社会学堂"。
相较于其他欧美国家,英国兼具的文化与学术氛围,似乎更为深厚。应验一句俗话:"老是老,味道好。"
乘船游览泰晤士河,两岸建筑,并不像世界上许多城市所展示的那样千篇一律,而呈千姿百态,方顶,圆顶,塔形,城堡状,球体状……河上的28座桥梁,也各具精妙:有厚实的水泥板桥,有华丽的拱桥,有威风的钢架桥,有轻柔的步行桥,有巨大如国门一般的门形桥……也包括不朽名片《魂断蓝桥》中的那座"蓝桥",即滑铁卢桥,一座并不起眼的银灰色五孔桥。
船抵格林威治村,地球的零时区。一座功能精微的巨大特型钟,静静置于小山丘上,象征时间的起点。山丘背后,有一所太空博物馆,以实物和影片形式,记录人类发现太空和宇宙的历史。在一部短片中,有这么一段话(大意):"就像一切事物都有生长和消亡过程一样,银河系,太阳系,连同人类生存的地球,有朝一日,也会消亡……"
搭乘高速列车"欧洲之星",从伦敦到巴黎,只需2小时15分,中间穿越英吉利海峡,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时速高达300公里。置身豪华车厢,心下感受,如同飞掠时光隧道。狄更斯创作《双城记》时,不曾料到,有一天,往返于海峡两岸的双城,无须再依赖船舶。
巴黎:游客最爱的名城
阳光下的巴黎,随丘陵地形而自然起伏。街道两旁的建筑,似乎有些雷同,大多是银灰或银白色欧式建筑,高度也差不多。但街道却别致,不是直来直去,而是蜿蜒曲折,变幻莫测,每一番转折,都是另一番景象。这似乎象征了法国人的浪漫性格,或者,折射了法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想不到卢浮宫竟是那般恢宏巨大,占地面积达45公顷。此行,没有足够时间观赏这座艺术宝库,单是其外观,就令人目眩。步出每一道门廊,都别有洞天,那是巴黎城不同角度的剪影。也想不到,凯旋门顶上,还能容纳众多游客。树影婆娑的香榭丽舍大街,并不长,但游人如织。据知,"九一一"事件后,巴黎取代纽约,成为对外国游客最具吸引力的城市,每年吸引游客达一亿多人次。
艾菲尔铁塔,宛如一个巨人,顶天立地。站在它脚下,只能仰望它结构繁复的钢筋铁骨。观赏它,需要远距离,比如,站到人权广场,那是最佳位置。在那里,不仅能观赏铁塔雄姿,还能远眺拿破仑陵墓的金色圆顶。转身,则为福熙元帅铜像,以及人类博物馆与海洋博物馆。
塞纳河将巴黎一分为二,沿翠绿而明丽的河岸漫步,频见桥影。原来,塞纳河上,密集飞架34座桥,也是各具风采。几乎每一座桥,都有一段典故。比如铸有豪华骑士与飞马铜雕、竖立着古典街灯的亚历山大三世大桥,为纪念十九世纪末缔结的俄法同盟而建。但那一充满阴谋与算计的同盟,却埋藏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地雷。
圣女贞德的金铜雕像,矗立在市中心,艳阳下,金光闪耀。跨于马背上的女骑士,一手执马缰,一手高擎旗帜,英姿勃发。陪同的友人评说:是法国人出卖了她,又是法国人树她为圣女,从中多少可以窥见随风转舵的法国民族性。
柏林:柏林墙的故事
穿行欧洲各国,火车或为最佳交通工具。乘夜行线,从巴黎到柏林,虽需13小时,但一夜之间,就达到目的地。梦乡中,不觉星移斗换,时间与空间的交接。午夜时分醒来,透过车窗,浏览夜色。墨林苍苍,灯海茫茫,胸间感受的,是欧洲大陆的深厚与辽阔。
到德国,是为了一睹柏林墙。想象中的柏林墙,是砌筑在原东、西两德边境上的长墙,其实大错。原来,东西德分据时代,整个柏林城都在东德境内,而那个柏林城,又被分割为西柏林和东柏林,西柏林属于西德,成为西德的一块飞地。所谓柏林墙,就是东德方面所砌建的一大圈围墙,将西柏林团团围住,仿如围城。
通常,围城里的人,要向外冲,但柏林墙的历史,却是墙外的东德人,要冲进围城。原来,自由不在墙外,而在墙内。柏林墙分内外两道,中间密布铁丝、电网、地雷等,称"死亡地带"。于是,柏林墙下,留下众多冤魂。直到1989年11月9日,在东德民众一片"我们是人民"、西德民众"我们是同一个人民"的呐喊声中,柏林墙轰然倒塌。
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段残留的柏林墙,看上去并不厚,以手触摸,却十分坚硬,钢筋水泥体。墙面上满是艺术家涂鸦似的作品。据说,柏林墙倒塌之日,艺术家们也蜂拥而至,在墙上留下各自的灵感。今年,适逢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这些艺术家们被征召回来,重绘被岁月和雨水磨损的图画,墙面因而焕然一新。
附近,有一段纪念墙,以白色十字架为底,记载着那些因逃越柏林墙而惨遭东德军警射杀的东德人的名字,从生卒年看,牺牲者,大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生命。不远处,又有犹太人受难纪念地,那是一大片高高低低的石林,走进去,越陷越深,象征犹太人惨遭迫害时的无助与绝望。呜呼!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与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国家",仅仅在字面上颠倒了顺序,都是同质的屠杀机器。
维也纳:永远的音乐之都
离开柏林,照例搭上夜行线。列车抵达维也纳时,一轮温红的旭日,刚刚跳出地平线。作为驰名世界的音乐之都,维也纳、乃至奥地利的代表人物,首推莫扎特,以至于,在奥地利王宫的旧壁画上,后来,竟也要人为补上少年莫扎特的形象。
观赏了一场音乐会,由"维也纳莫扎特交响乐团"演出,演出地点,则是最负盛名的"金色大厅"(Musikverein
Wien),每年一度的音乐盛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在这里举行。壁画、彩柱、游廊,极具古典气息,也极具现代化气派,其风采,不得不用金碧辉煌和富丽堂皇两词来形容。
除了莫扎特,其他蜚声世界的大音乐家,几乎都在维也纳留下踪影,贝多芬、斯特劳斯、舒伯特、巴赫、海顿……或遇他们的演奏场所,或睹他们的故居。他们的故事,更是道之不尽。维也纳的街道,古色古香,华丽,幽静,恬然,洁净得几乎一尘不染。据说,相对于柏林等城,二战中的维也纳,受轰炸较少,奥匈帝国时代的建筑得以保存完好,颇具皇家气势。
该国的第二位代表性人物,或为茜茜公主。位于维也纳郊野的奥地利王宫,游人如潮,大都慕茜茜公主的艳名而来。那位奥匈帝国的年轻皇后,因其绰约风采和浪漫传奇而闻名于世,一部电影《茜茜公主》,更给世人留下难忘印象。
王宫占地广阔,除了米黄色基调的建筑群,还有巨大的皇家花园,达2.4平方公里,乘马车绕行一圈,也需一小时。花园深处,遍布雕像、水榭、庭园,浓荫蔽日。拥有18个大厅、2600个房间的豪华王宫,象征奥匈帝国的全盛时期。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即崩溃。希特勒曾以"同文同种"为由,吞并奥地利,后来也化作一场泡影。
事实上,任何帝国,最后都站不住脚,解体与崩溃,乃其宿命。纵观历史,分治、自治与联邦,才是欧洲稳定、繁荣、富裕、乃至强盛的基石。不仅瑞士、德国、奥地利等,就连英伦三岛,都以联邦制统合。如今的欧盟,更是在各国分治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邦联。民族不分大小,愈是互相尊重,联邦或邦联愈是稳固,因为,彼此感同身受,共处才心甘情愿。有人甚至把"联邦制"或"邦联制"称为维系国家统一的"灵丹妙药"。
笔者问陪同游览的奥地利女士:历史上,贵国曾大曾小,哪一种情形更好?后者回答:小的时候好,现在最小,最好。这个回答令我讶异,因为,几天前,在伦敦的圣詹姆斯公园,与两位前来伦敦观看足球赛的斯洛文尼亚青年攀谈,就提过同样问题:贵国从南斯拉夫分离出去,现在是一个撮尔小国,感觉如何?两位青年的回答,几乎异口同声:小好,眼下最好。
(原载香港《开放》杂志,2009年10月号)
--~--~---------~--~----~------------~-------~--~----~

【转贴公社】 华沙犹太人起义领导人艾德曼逝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华沙犹太人起义的领导人之一马莱克·艾德曼2日晚在波兰首都华沙逝世,享年87岁。艾德曼不仅领导了华沙犹太人起义,而且参加了后来的华沙起义。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心脏病科医生。

艾德曼1922年出生在白俄罗斯戈梅利市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一生与波兰紧密相连。1940年秋天,纳粹德国在华沙建立犹太人隔离区,强行把犹太人迁移到区内。1943年4月19日,艾德曼和阿涅莱维奇领导华沙犹太人在犹太人隔离区举行起义,起义遭到纳粹德国的残酷镇压。经过28天的战斗,约1.3万名华沙犹太人丧生,与艾德曼共同领导起义的阿涅莱维奇也在战斗中牺牲。作为极少数幸存下来的犹太抵抗战士之一,艾德曼又参加了1944年的华沙起义。

二战后,艾德曼一直没有离开过波兰,自1946年起他长期居住在波兰中部城市罗兹。每年4月19日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日,艾德曼都到位于华沙市中心的纪念碑前敬献鲜花,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
--~--~---------~--~----~------------~-------~--~----~

2009年10月3日星期六

【转贴公社】 下辈子再也不要做护士了

姐妹们,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护士的辛酸,白衣天使般说得好听的名字,背后的辛酸又有谁知。发泄吧,尽情谈论吧。

人们都认为护士是高尚的职业,她带给别人健康,消除他们的痛苦。我是一名护士,我为我的职业感到光荣!护士令人羡慕,但没日夜的工作,使我喘不开气,在别人眼里看似高尚的,她同时也是卑微的职业。护士的地位依然很低微,有人说像廉价的劳动力,干的活与报酬成反比,干活多又累反而工资更低,休息更少,有谁能真正理解我们护士,有谁能正确对待护士?

好家境的男人都不娶护士,尤其是乡下的护士,觉得护士地位低,侍侯别人。而当时,虽然是在事业单位,但是由于医改后,政府没有拨款,护士的收入低微,夜班护士的生物钟被打乱,容易失眠,尤其是内科护士,管理的病人中,许多是老年病人,慢性病人,许多病人的病情容易在夜间发生变化,而老年人反应能力差,动作不协调,也容易造成外伤。

比如肺心病的病人,夜间由于迷走神经兴奋,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黏膜腺分泌增加,大脑皮质对呼吸功能的调节下降,气道阻力增加,容易发生或者加重呼吸衰竭,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心跳减慢,睡眠时回心血量增加,膈肌上升,加重了心脏负担,容易发生或者家重心衰,死亡率明显比白天增加。

还有,凌晨,血糖低,糖尿病病人血糖没有很好控制时,容易在凌晨出现低血糖休克。而凌晨,护士也头昏脑胀,精神涣散,却只能强打精神监守岗位,还得不断地巡视病房,一免发生病人死亡而护士还没有观察到,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所以,夜班护士的责任心要比上白班的护士强,技术要过硬,动作要轻巧,操作要娴熟,这样就要求护士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而护士大是女性,为人妻,为人母,下班之后还有一堆家务要做,就是想倒头大睡,还得考虑孩子是否有吃,所以,下夜班后,还需要买菜,做饭,洗衣,到中午才能睡一觉。有时候太疲倦了,睡到孩子放学还没有起来,丈夫一定会说,真是猪啊,这么会睡,其实,他哪里知道,许多时候,半夜惊醒,都是因为经常上夜班造成的条件反射,到那个时间点,就会清醒。

下辈子我做牛做马都可以,再也不要做护士了……
--~--~---------~--~----~------------~-------~--~----~

2009年10月1日星期四

【转贴公社】 著名诗人绿原辞世

9月29日凌晨1时,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绿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去世,享年87岁。他的诗歌早在1940年代就广受关注,文学史家认为他是"七月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笔者是于9月30日清晨打开电脑,看到绿原女儿刘若琴发来电子邮件,才得知这一噩耗的。她说:"我父亲9月凌晨1时10分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科过世,10月5日上午9时送别。"

  绿原本名刘仁甫,1922年11月8日生于湖北省黄陂县东乡(今武汉市黄陂区六指店街)之下刘湾。1942-1944年在(重庆)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而后做过中学英文教员,油行职员。1949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53年调到中宣部国际宣传处工作,1962年转做文学编辑出版工作。20世纪80年代他就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87年离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中国翻译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

  他一生历经磨难,年轻时,曾遭遇国民党当局的政治迫害,在大学即被通缉而不得不离校逃亡;1950年代,又被诬为"国民党特务"和"胡风分子",蒙难二十五年。但他始终珍惜与诗神相遇的缘分,生平著作等身,著有《童话》、《又是一个起点》、《人之诗》、《另一支歌》、《我们走向海》、《绿原自选诗》等诗集;《绕指集》、《非花非雾集》、《苜蓿与葡萄》、《再谈幽默》、《寻芳草集》、《半九别集》、《绿原说诗》等文集。其主要译作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请向内心走去》、《拆散的笔记簿》、《德国浪漫派》、《现代美学析疑》、《叔本华散文选》、《莎士比亚的少女和妇人》、莎士比亚新剧《爱德华三世·两个贵亲戚》等。2007年武汉出版社还为他出版了六卷本的《绿原文集》。

  到了晚年,他频频问鼎国内外大奖。1998年成为第一位荣获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的中国诗人,其译著《浮士德》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2003年获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4年获颁文学艺术界首批"资深翻译家"证书,2007年又获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

  2007年8月29日,武汉出版社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绿原文集》(六卷)座谈会,并向文学馆捐赠《绿原文集》。诗人兴奋地说:"我深深感谢所有认识我、鼓励我,以至批评过我的朋友们,……今年我已八十有五,今后一息尚存,仍当继续努力。"随后,他与家人一道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金环奖"奖杯及其他相关物品。

  "终身写作,向晚愈明。"他继2003年荣膺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魂金奖"之后,2007年再次手捧首届"中坤国际诗歌奖C奖"。

  旨在促进中国诗歌发展的"中坤国际诗歌奖",是由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中国诗歌学会、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办的。该奖设A、B、C三个奖项。其中C奖是授予对国际诗歌交流有突出贡献的中外翻译家、学者、批评家、出版家、诗歌活动家等。

  绿原是一位集知名作家(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编辑出版家于一身的四栖文星。有人形象地将他的诗作、译著、评论和编选精品比喻为奇美和谐的"四重奏"。这"四重奏"的主题是执着地追求真善美的人性、人生与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以我为主"的中西合壁的真善美"人曲",这奇妙的"人曲"熔中西古今文化因缘、现代诗文创作经验、翻译原作的艰辛和编辑出版的甘苦于一炉。如果认同"文学即人学",那么,诗人绿原把文学诗化了,又把诗学人化了。

  诗人还是一位乡情依依的赤子。当初,他与同乡好友曾卓、彭邦桢三位诗坛巨匠曾相约一起返乡,致力于家乡的文化建设;笔者策划"双凤文丛"与"天下黄陂星"书系,他满腔热情地支持;家乡成立"二程"研究会,他抱病泼墨挥毫:"穷理识仁"激励;拙作《玫瑰诗人》付梓,他又题"品玫瑰芬芳,为黄陂骄傲"祝贺……

  "诗歌是人类艺术的花朵,又是人类灵魂的花朵,我们生活着,有感、有悟,写出来,就是诗。当然要能感染别人。"耄耋诗人晚年虽然病体缠身,始终如一地坚持诗歌精神和那颗虔诚的诗心。只要能坐立,他便默默无闻地敲击着键盘、点击着鼠标:《假如你还在——纪念曾卓》、《漫与三题》、《儿童诗》……即便在弥留之际,也给我们留下了美妙的诗歌:

  "不再是你的玩具/诗将随你一同老去/你和它携手同行/去寻找共栖的归宿。"

  在他眼里,在他的笔下,故国家园到处都是充满希望的绿色原野。

  笔者在刚刚出版的《名流百年》一书里,以《绿原:其名如诗,其韵如琴》为题,评介了诗人坎坷而坚毅的一生,算是对诗人的悼念吧!
--~--~---------~--~----~------------~-------~--~----~

【转贴公社】 台湾将有4个共产党,要成气候仍须努力

 
 

Sent to you by Ruan YiFeng via Google Reader:

 
 


  中评社台北9月30日电(记者 李仲维分析报导)台湾目前在官方登记有案的政党有152个,其中至少有3个政党使用共产党的名称,陈水扁堂弟陈天福也正筹组"台湾民主共产党"。在台湾主张社会主义,用共产党来宣传理念已经不再是禁忌,但本土共产党在台湾要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势力,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chinesenewsnet.com)

  去年7月,在台南县务农的王老养成立"台湾共产党",成为台湾第一个共党组织,当时还闹了不小的新闻,王老养雄心壮志不小,但一年多以来,"台湾共产党"并没有什么作为,也没发挥什么影响力,只是制造一个让人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已。(chinesenewsnet.com)

  去年12月,台湾又诞生一个"中华民国共产党",陈水扁堂弟陈天福获聘为该党的总书记,大半年来,"中华民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和运作并不顺利,陈天福索性在日前和该党脱离关系,打算自己筹组一个"台湾民主共产党"。(chinesenewsnet.com)

  今年8月底,台"内政部"又有一个"中国共产联盟"悄悄登记立案,该党的负责人为施锋阳,施锋阳在台湾政商界是一个很陌生的名字,外界并不清楚这个政党的组织和理念究竟为何。(chinesenewsnet.com)

  在台湾成立政党并不困难,目前采取报备制度,只要有发起人、组织章程及举办成立大会,就可以向"内政部"申请政党备案,由于条件相当宽松,因此台湾目前有152个政党,绝大多数政党的中央党部都设在台北市。(chinesenewsnet.com)

  加上即将成立的"台湾民主共产党",台湾未来起码有4个政党用共产党的名号,但在台湾逐渐走向国民党、民进党两大党的政党政治,本土共产党的发挥空间和号召力短期内应不乐观。

关键字:  台湾  共产党  政党  王老养  

三独合流危机:马英九种种表现,...
深度 全球化的中国:需要全球化的军事大...
互动 朝鲜继续向美韩发出和解信号
中国 法新社:阅兵成观察中国军事窗口
国际 中东问题无关奥巴马的能力
视频
挽救海洋危机,也要靠你我正确选...
娱乐 方力申邓丽欣东莞宣扬和谐
体育 国足最新名单:鲁能仅崔鹏1人 京...
论坛高贵美丽大方。极品尤物2[47P]


相关新闻:
电邮本则新闻给您的朋友:
请填入E-Mail址:
Google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Web dwnews.com      高级搜索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转贴公社】 曾进《纽约大学华裔娇女自杀事件发人深省》(旧文)

  2004年3月6日黄昏时分,一个妙龄少女从世界上最繁华的地方飘然至地,为
自己19岁的生命嘎然划上了句号。她停留的最后地点是纽约曼哈顿市区6大道与
36街交口处一幢24层公寓的楼顶。她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钱盈安(戴安娜.钱,
Diana Chien),华裔,纽约大学二年级学生。今年1月刚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转到该校就读。她的自杀,成为纽约大学半年来学生死亡的第四起事件。

  钱盈安的死亡,不仅牵动了她的父母、亲人和朋友,也将许多平日潜伏暗涌
的伦理与价值观问题引到了公众的视线之内:大学该如何关心那些心灵孤寂与脆
弱的学生?而曝光她自杀过程的媒体是该因其新闻专业精神而为人称道,还是因
缺乏人类基本的怜悯精神而遭唾骂?她的男友在其死后声言要与之结婚,可是面
对"侮辱自己女友"的媒体却滔滔不绝,让人不禁怀疑:钱盈安,是因为爱过尤,
还是爱不足才选择死亡……

  学校,谁来关心青年人的孤寂?

  钱盈安的死成为纽约大学自去年9月来的第四起学生死亡事件。

  2003年9月12日,纽约大学生杰夫(Jeff Skolnik)在20岁生日当天从学校
鲍勃斯特(Bobst)图书馆10楼跳楼自杀;10月10日,一名18岁的男学生斯蒂芬
·伯勒(Stephen Bohler)也从相同地方坠楼身亡。法医鉴定为服用迷幻药后造
成的意外事故;10月18日,大二女学生蜜雪儿·格卢克曼(Michelle Gluckman)
从朋友在校外的格林威治镇公寓六层跳楼,原因仍在调查;她在抽烟完后,只说
了句"我不再抽了"就自杀了。她的自杀原因仍在调查中。

  这四起跳楼自杀案件只有两起被警方界定为自杀。来自巴尔的摩的大二学生
劳拉·拉姆金(Laura Lampkin)说:"难以相信这么短的时间会连续发生自
杀。"

  纽约大学负责学生事务的副校长马克·威思 (Marc Wais)在事后以电子邮件
形式向全校3.8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公布了这个噩耗,并说道:"对校方而言,
这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事实。我们在今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

  据统计,美国年轻人死亡原因中,自杀已成为仅次于事故、他杀的第三大杀
手。平均每2小时2.5分钟就有一个25岁以下的美国青年自杀。

  2000年,美国共有29,350起自杀案,其中13.6%的人年龄在25岁以下。从50
年代到70年代晚期,自杀的年轻人(15-29岁)比例增加了2倍。

  纽约大学也对学生心理健康感到头疼。威思呼吁学生应多进行心理辅导,多
关心周遭的同学。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三的学生瓦苏达·泰勒(Vasudha Talla)
称:"在纽约大学里很难交到朋友。没有校园生活,还得适应纽约大都市,每个
人都被隔离了,非常孤独。 "

  网络BBS对大学生自杀事件也表示了关注。很多网友认为,学生自杀压力可
能来自于名校的学业压力。针对这一问题,从2000年起,一个心理健康非盈利性
组织的计划――SOS计划――已经开始在美国1,300多个学校中实行,它也是美国
第一个以学校为中心进行自杀预防的项目。参加这个计划的学生只需花费不到40
美分,就能得到心理咨询。

  媒体,新闻底线能走多远?

  钱盈安跳楼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到一名《纽约邮报》的记者恰巧经过,正
好拍摄下来她自杀身亡的场面。

  2004年3月7日,《纽约邮报》刊登了钱盈安跳楼的照片;在确认钱盈安的身
份后,该报于3月10日又在头版大幅刊载了同一张照片。

  媒体对学生自杀事件的大肆渲染引发了纽约大学师生的愤慨,校报在第二天
就写了社论对此事进行抨击。纽约大学发言人约翰·贝克曼(John Beckman)愤言
道:"考虑到这个照片已经上过一次报了,连续登载只能说明报纸人缺乏专业判
断能力,对死者家属毫无同情心,也完全漠视纽约大学学生的感受。"

  针对此说法,《纽约邮报》发言人苏西·哈尔平(Suzi Halpin)拒绝作出任
何回应。而《纽约邮报》的这位摄影记者则对外解释称,自己是个影迷,并没有
预料到结果会这样子。他说:"在电影里面一个人自杀总是没有成功,又退却了。
但是现实却是,你认为她不会跳楼,但她真的跳了。"

  这一解释显然不符合公众的道德诉求。纽约大学网上连篇累牍地声讨《纽约
邮报》缺乏同情心、品质低劣的小报行径。"这幅另人无法容忍的照片可能会怂
恿一些心灵原本脆弱的学生考虑自杀。戏剧化的场面会让一些学生把自杀当作一
种选择," 美国佩斯大学咨询中心主任里察德·夏迪克(Richard Shadick,)说,
"刊登照片的行为是绝对鲁莽的。"

  但是也有人出来喊出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刊登照片是新闻自由;如果什
么都要经过新闻审查,就不是在美国做新闻了;刊登事实是媒体的职责,而读者
可以有权利选择看或不看;害怕,就不要看。还有的人说,"9.11"恐怖袭击时,
还不是有媒体刊载人们跳楼的场景,为什么自杀就不可刊登了;再说了,恐怖和
悲惨的照片说不准还可以唤起人们对周围这些孤独的人的同情心呢。

  但是,在一个新闻自由和商业竞争共生的年代,谁又能说自己分辨得清《纽
约邮报》的动机是为了新闻还是为了商业呢?

  男朋友,悲剧里的是非人物

  钱盈安的男友克里斯托弗·兰姆(Christopher Lam)成为此次悲剧的一个
焦点人物和备受争议的角色。兰姆,今年23岁,去年刚刚从纽约大学毕业,在纽
约从事银行投资工作。据他称,他是在2003年暑假与钱盈安在加州大学洛衫矶分
校相识的。两个人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加勒比海盗》。兰姆说:"从那以后,我
们就想时时刻刻呆在一起。"

  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应了一句俗话:相爱容易相处难。虽然钱盈安很快就转学
到了纽约,可以和男友朝夕共处,但两人的感情却时常不稳定。她在自杀前曾经
和男友多次吵架,并扬言过自杀。事发之前,他俩在一起逛书店时又发生了争执,
兰姆说他以为和从前一样是情侣之间的争吵,并没有想到钱盈安真的会去自杀。

  钱盈安本人是典型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接触她的人都爱说她非常爱笑,还很
开朗。她的父亲是硅谷著名数码影像录像机制造商"帝维" (TiVo)公司的副
总裁钱大卫(T.W. Chien)。据她的舅舅杨伟说,她高中时是田径、体操和篮球
运动明星,曾获得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

  这样一个勇敢倔强的女孩,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兰姆说,她曾经写下过这
样的两句话:"你为爱而活着,因此你无怨无悔。""这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
因。"兰姆哽咽地说。

  关于兰姆对钱盈安的爱,在悲剧发生后引来了很多人的非议。关于他利用女
友的金钱,并控制她,阻止她和外人交往的传闻颇多。兰姆令人反感的原因之一
是他言行不符地接受了《纽约邮报》的采访。他说,钱盈安的父母非常反感外界
将女儿自杀一事与纽约大学的数起学生自杀案联系在一起,并对此大做文章。他
称,冷冰冰的数字让人非常反感,女友的死和学校无关,只和爱情有关系。她的
死不应该和冷冰冰的数据相联系。但即便这样,他还是接受了一个两次刊登自己
女朋友坠楼身亡的报纸的采访。

  另外,他的拜物主义虚荣态度也成为众矢之的。一边,他说,"她是我生命
中的至爱。我只属于她","我仍要娶她为妻","她父亲同意了,认为这是他
所听到的最难以置信的爱情故事之一。" 3月10日,兰姆在征求钱盈安父母的同
意后,于次日举行了"冥婚",为死去的新娘戴上一枚镶有八颗钻石的白金钻戒。

  另一边,他回忆起坠楼的女友的情形时,却在说着满口充满铜臭的话——

  "我向人群冲过去,看到了一地的血,我看到了她。她戴着我在美林证券公
司的棒球帽,穿着我买给她的白色"香蕉共和国牌"夹克。她有自己的白色皮革
钱包,她总是把钱夹放在肩上避免被人抢劫。她当时还穿着和我配对的普拉达运
动鞋。"

  用物质主义表达情感也许已经成为他无意识中的生活方式。但这样大倒胃口
的言论自然丢掉了人们对他的同情。在纽约大学的论坛上,有人说,本来可以理
解他急于得到同情的心理,但是他一上来就习惯性大谈名牌,忘记是在谈论自己
爱人的死,实在让人反感。一个自称约翰·张的人在网络上甚至称,兰姆在女友
死后依然如故地打牌、看电视、社交等,如果他要上电视去兜售自己的爱情故事
也肯定不足为奇。

  不管这是事实还是谣言,有人对此事件做了如此评价:钱盈安不是因爱而死,
而是缺乏爱才丧生。

  钱盈安自杀事件以及公众的反响或许折射出美国青年一代情感上的误区,也
给很多人敲响了警钟,恰如弥尔顿诗中所说的——"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
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面。/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
谁鸣,/它为我,也为你。"

  这才是事件本身的寂寞与苍凉之处。

(XYS20040318)
--~--~---------~--~----~------------~-------~--~----~

【转贴公社】 ICANN��美�政府控制 取得�立地位

負責監督網路核心機制的網際網路名稱與數碼位址分配機構(ICANN),已獲准獨立於美國政府之外,取得獨立地位。

ICANN與美國商務部周三宣布,已簽署新的協議,讓這個網際網路管理組織「獨立運作,不受任一機構控制」。ICANN也將繼續維持非營利性民間組織的性質。

之前美國政府與ICANN的協議剛到期,雙方因而簽署新協議。

ICANN說:「依照這項協議,ICANN將接受社群的評鑑
—進一步肯定其多方共同管理(multi-stakeholder)的模式足以自我評鑑。」ICANN並指出,新協議是「長久性的」,不像以往的協議明訂以三年為期限。

ICANN成立於1998年,其宗旨是代表美國政府監督最高層網域名稱系統管的理與IP位址的分配。近年來,讓ICANN也對世界其他國家負責的呼籲聲浪愈來愈大,例如歐洲聯盟自2005年以來就呼籲讓ICANN脫離美國政府而獨立。

ICANN執行長Rod
Beckstrom表示,新協議「象徵ICANN的發展進入令人振奮的新階段,成為真正國際性的組織,並證明ICANN讓公眾參與的模式有效運作」。他強調:「ICANN的目標是:全世界以同一個網際網路串連每個人。」

歐盟執委會對ICANN周三宣布獨立表示讚場,歐盟資訊社會暨媒體委員Viviane
Reding說:「我歡迎美國政府的決定,讓ICANN順應21世紀與全球化世界的現實,而調整其網際網路管理者的角色。」

Reding還說:「今後,全球網際網路使用者可以期待,ICANN有關網域名與位址的決定將更獨立自主,把人人的利益納入考量。外部的評鑑小組將定期評估ICANN的表現。這項改革如果以有效、透明的方式落實,將獲得廣大公民社會、商業界和各國政府的認可。」

根據新協議的條件,美國商務部將在ICANN的政府顧問委員會(Governmental
Advisory
Committee,GAC)中取得一席。GAC由網際網路社群代表組成,負責檢討ICANN的表現。

Reding表示,歐盟也將在GAC扮演積極的角色,並設法進一步改革這個委員會本身。她並呼籲各界構思建立「更強大的外部上訴機制,以制衡ICANN委員會的決策」。

據ICANN引述,幾位網路業知名領袖也讚許ICANN邁向獨立。網際網路共同發明者Vint
Cerf認為,這項新協議「履行ICANN成立之初就訂定的長期目標:讓網際網路更強大、可靠且能互通,造福全球」。

Google執行長Eric
Schmidt表示,Google支持這項協議,並讚揚「ICANN在提供網際網路穩定性方面的表現已臻成熟」。(唐慧文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