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星期三

【转贴公社】 1982:姚锦云制造的天安门广场血案

原载:《1960~1990要案揭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天安门广场,中国人民心目中感情上的至尊之地,近代以来曾发生过无数次关系中国乃至世界政治以及牵动中华民族情感的事件,或震撼,或悲壮,都载入了民族史册。

也许正因为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地位,一些想制造影响的人,也把闹事地点选择到这里。20多年前,23岁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姚锦云,因为与单位领导的矛盾一时没得以解决,驾车闯入天安门广场,在如织的人群里轧出一条血路,最后冲向天安门城楼下的金水桥,5人被当场撞死,19人被撞伤。当天,境外媒体就披露了这一新闻。这一罕见的惨案也引起了国内的大讨论,人们开始深思,改革开放这场社会变革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巨大冲击不容忽视。

姚锦云达到了制造影响的个人目的,同时,她的车轮也严重践踏了中国法律,她生命之弦也必然戛然断裂在这一事件上。1982年l月30日,姚锦云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

因为这起轰动一时的特大案件,姚锦云的名字被列入了史册。当然,她只能被列入中国北京的治安簿册。

===========================================

1982年1月10日,是个星期天,因此,天安门广场的游人比平时多。一月份是北京市最冷的季节,而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心里却很温暖。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许多人都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带着圆梦的情感,第一次来到向往已久的这里,饱览天安门城楼的雄姿,领略这世界第一大广场的风采,并纷纷将自己和城楼、广场摄入照相机。

突然,人们听见有人急促地大声呼叫,接着就见一辆米黄色的华沙牌小轿车像脱缰的野马: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西侧冲出,向天安门城楼急驶而去。天安门城楼前密集着游人。

因为绝大多数游人都是面朝天安门城楼,所以,对从身后而来的小轿车毫无察觉,即便有游人发现了小轿车,但因车速太快而躲闪不及。小轿车驶过之处,有的游人被碾入车底,有的被腾空撞出,更多的是被刮、蹭倒地,也有的被汽车带来的强风推倒。

人们惊魂未定时,"咔碴"一声响,金水桥的一段汉白玉栏杆被撞断,那辆米黄色的华沙牌小轿车才停住。

小轿车在人民英雄纪念碑至金水桥之间,留下的是一条100多米的血路。这条无情血路带来的冰冷,远远超过了气候的寒冷。

在后拼命追赶小轿车的两名北京交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小轿车前。车内的女司机正用头狠命地碰撞方向盘和车窗玻璃,民警拽开车门,把她拉了下来,拦截了一辆公共汽车,把姚锦云以及受伤群众先后送往医院抢救。

 从医院被押到市公安局刑侦处的女司机,情绪很激动。脸上充满着执拗、愤懑和仇恨。她是北京市某出租汽车公司动物园车队的司机,23岁,名叫姚锦云。

当姚锦云一口气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后,参加审讯的民警们很难表达内心的感受。这个年轻的姑娘,竟然因为工作中与领导产生了摩擦而制造了这起影响巨大,后果严重的惨案。


矛盾由扣奖金而产生,因未得到化解而升级

由于案情简单,姚锦云很快被从刑侦处转到了预审部门。审讯工作进行得很细致扎实,每日不间断审讯,一连持续了一个星期,最后,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彻底查清。

应该说,姚锦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20世纪80年代,中国内地实行的开放政策,冲击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思想的复苏,商品社会的萌芽等,使人们原来被压抑的欲望越来越表面化了,那些年流行着的一句话"向钱看",就充分表露了一些人对物质、金钱等私利的直裸态度。在那样一场社会大变革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但却缺乏普遍的人文关怀,忽视了人文精神。姚锦云与单位领导产生矛盾,以及矛盾升级为事端,就是以此为社会背景的。

1982年1月6日下午,姚锦云所在的北京市某出租汽车公司动物园车队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车队队长总结了l981年全年工作后,通报了这年12月份的奖励情况。其中着重通报了了姚锦云l2月份未完成调度派车任务的情况。

开全体职工大会前,车队干部和群众召开座谈会,会后形成了一个规定:每月超出车队调度派车次数8次的,增加奖金3元;没完成调度次数的,每差2次扣l.30元,从奖金和出车公里费津贴中扣除,如出车公里费津贴不足扣除的,另外讨论办法。此办法从1982年2月份开始实施。

虽然这个办法刚制定,并从l982年2月份开始实施,令人不解的是,却要回过头去扣罚姚锦云以前的未完成任务款。

照这个规定套,姚锦云l981年12月份应完成车队调度派车52次,实际只完成l5次,差了37次,应扣除姚锦云未完成任务款30.60元。姚锦云l2月应得超产奖和出车公里费津贴7.40元,这些扣下顶未完成任务款还欠23.20元。为此队里决定:对应扣姚镐云所欠的23.20元未完成任务款,可以采用三种办法处理:第一,如果姚锦云本月完成了调度次数,就不再扣除了;第二,如果本月差四五次没完成调度任务,但没超出正常出车范围,也不再扣除;第三,如果本月因业务清淡,差七八次没完成调度任务,也可以不再扣除。但是如果姚锦云本月与上月情况一样,完成调派任务次数太少,那么就从她的工资中每月扣5元,直至扣足她欠下的23.20元。

姚锦云对这个处理结果非常不满,她是个烈性姑娘,当即拉住队长要求谈话,车队两名队长向她解释:这个处理意见是队里集体决定的。姚锦云哪里听得进去,见队长不想与她谈话,情绪更大了。

第二天,姚锦云正坐在汽车里生闷气;车队的副队长拉开车门上来,与她谈了一个多小时,无法说服姚锦云。她觉得自己委屈,一边质问副队长,一边哭:"上月初没有提出完不成调度扣奖金,现在为什么提出来?这不合理!今年l月份才定的新规定,为什么要反过头去扣上个月的?你们是成心整我,欺负我!"

第三天一早,姚锦云刚要出车,队长、副队长两人一同来找她。队长说:"队里已经找你谈了,你思想包袱总放不下。"姚锦云说话毫不客气:"什么包袱?我提了意见就是包袱?你们扣奖金为什么不事先规定?"

队长见她又动怒,当即与副队长商量,姚锦云这种心情出车,存在不安全因素,还是暂时不让她出车,在队里写年终总结为好。

姚锦云依然毫不客气:"不让我出车可以,这个月的任务量给我减不减?"队长说:"不减,这是公司的规定,谁都一样!"

姚锦云一听,既不让她出车,指标数还不减,怒了,大声嚷起来:"你们讲不讲理?!"队长也沉不住气了:"我不讲理!你告我去吧!"

车队设立奖惩制度,是顺应改革潮流的新举措,车队按照规定要求姚锦云,最终目的是使姚锦云能端正工作态度,杜绝今后再不完成调度任务情况的再发生。并且,惩处完全是"以观后效"式的,如果她本月任务完成得好,就能免于惩处。姚锦云在口供中说:"因为急于抢回经济损失,争取不被扣工资,所以她对车队队长不让她出车很生气。"

一方急于出车,不出车就无法抢回损失,一方怕她情绪不好出事故而不让出车。旧矛盾没解决,又出现了新僵化。

姚锦云的脸涨得通红,把自己红色的羽绒服衣领一拽:"你们他妈的不讲理,算什么领导,我跟你豁了!"说着,她顺手抄起一根火通条,要打队长,在场的副队长以及听见争吵围过来的同事把姚锦云抱住,夺下了火通条。阻拦中,副队长对姚锦云喊:"你要冷静,要考虑后果!"姚锦云也不管不顾地喊:"顶多不就是进监狱吗?!"

人们越是拦着劝着,姚锦云的火越旺盛,在票务室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猛然又抄起一把火钩子,冲进队长办公室,被人拉住了。

队长、副队长立即把这事向公司作了汇报。公司领导说:"没完成任务扣奖金是对的,打队长是错的。从今天起,停止姚锦云的班,有意见找我!"

下午两点,车队副队长向姚锦云宣布了停止她出车的决定,并且告诉她,好好考虑认识自己的问题,每天照常到队里上班,如无故不到单位,就按旷工对待。

第四天下午,车队4名领导同志共同找姚锦云谈话。姚锦云依然坚持说:"扣我奖金、工资就是不合理!"她还质问四位领导:"为什么不让我开车?"'领导解释说:"因为你思想包袱没放下,不出车对你有好处。"

"别说了!你们这是以权压人,用停班压我!?由于连日来争吵激烈,加上性格暴躁,姚锦云的声音沙哑了。车队领导见依旧无法说服姚锦云,只得先让她再冷静些。

失去理智的姚锦云握紧方向盘,
把油门踩到最大,闭上眼睛朝金水桥冲去

第五天,也就是1月10日上午,车队领导中,只有一个副队长在队里值班。姚锦云不到8点就来到了队里。连着几个晚上她都因为想不通而无法入睡,今天早晨,她的嗓子哑得说不出话来了。

在票务室里呆坐了一个小时后,姚锦云知道自己的嗓子说不出来话,就撕了半张纸,在上面写道:"请问我有哪些不安全因素?为什么不让我出车?"给副队长送了过去。

副队长看了字条后,对她说:"别急,要冷静,冷静,等其他队领导回来就找你谈。"

过了一会儿,她又给副队长写了一张字条:"你不让我出车,既不能完成任务,也不能为人民服务。"

副队长看后回答她:"你再呆会儿。"

"你老说呆会儿、呆会儿,呆到什么时候?!呆一分钟都是钱,我冷静不了!"

姚锦云终于忍不住了,用嘶哑的嗓子吼叫者,眼泪也止不住流下来。副队长无可奈何,只好默不作声。见副队长不理她,姚锦云的气更大了,上前抓住副队长的大衣领:"你们谈不谈,到底解决不解决我的问题?!"

"等队长他们回来就跟你谈。你别闹,打起来就没意思了,现在大家都挺忙的。"副队长忍耐着,依然不允许她出车。

"忙我才要出车,这么多人要车,为什么不让我出车?我要出车!"

有同事过来把她拉到办公室休息。火冒三丈的她哪里坐得住?正好隔窗看见一位同事开着一辆米黄色华沙小轿车回来,司机把车钥匙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姚锦云抄起车钥匙,三步两步跑出办公室,钻进车,发动后就开出了车队院子。

副队长见状急忙追出院子,姚锦云驾着车一溜烟开远了。

起初,姚锦云的本意是去公司告自己车队领导的状。她离开车队,经动物园、北京展览馆、车公庄十字路口、百万庄东口、北礼士路,上了二环路,从阜成门立交桥到复兴门立交桥,上了长安街。快驶到西单时,姚锦云忽然想起,今天是星期天,公司领导们都休息不上班。她正迟疑,西单路口的红灯亮了。

据姚锦云被捕后交代,此时的她,对领导能否解决她的问题已经不抱多大希望了:"找头儿说不了理,没地方说理去,干脆不活了。"绝望的她嘴唇一咬:"公司领导也不会替自己说话,回队里也没自己的好,干脆,到天安门广场金水桥撞桥自杀算了!"

她为什么要选择驾车撞金水桥自杀?她的口供材料上有这样一段话:

"我想,撞不死,掉在金水河里也会淹死"而且可以制造影响,让领导重视我的问题,追究车队领导的责任,我死了他们也好受不了。"

这个被怒火冲昏了头的姚锦云在实施她的计划前,心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根本没想过他人的生死。

自杀是需要勇气的。姚锦云心里生了自杀的念头后,求生的本能却使她的车速慢了下来。她在天安门广场外围绕了一大圈后,从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突然将车头由东调往西,驶上了天安门城楼前的便道。她有心从便道东侧冲撞金水桥,但车速怎么也快不起来。犹豫中,交通民警杨纯谦发现了她的车严重违章,骑着自行车在后追赶,还不停地打手势要她停下来。

心中藏着一个罪恶的计划,姚锦云铤而走险了。她提高车速,驶过金水桥畔,左转横穿长安街,从天安门广场西北角驶向人民大会堂东门,随即向东猛拐,直奔人民英雄纪念碑而去。

在交警杨纯谦发现并追赶姚锦云时,正在天安门广场西北角工作的另一名交警刘卫也察觉了险情,姚锦云的车在他眼前飞驶而过时,他当即拦住一辆出租车,试图追堵拦截姚锦云的车。

姚锦云的车像匹野马,直刺人民英雄纪念碑,眼看要撞上纪念碑台阶时,她猛踩刹车,车子来了一个90度直角转弯,车头对准了天安门城楼下的金水桥。

虎视眈眈的姚锦云,握紧方向盘,闭上眼睛,把油门踩到最大,朝金水桥冲去。此时,广场旁的另一名交警亢雅立出了一身冷汗,他明白姚锦云的车要做什么了,他能做的就是拼尽全力追赶和向姚锦云车头前面的人群大喊:"闪开!快闪开!快闪……"

亢雅立的呼喊声立即被姚锦云汽车的轰鸡声淹没。姚锦云的耳旁除了凄厉的风声,就是"嘭!""嘭!""哗啦",以及人们惊恐的尖叫声。

车从国旗杆西侧照相摊位密集的游人中穿过,相继一阵风一样倒下去了21个人。这时,姚锦云睁开了眼,接着又闭上,小轿车沿着中轴线笔直地冲向金水桥的中桥。在到达金水桥前,她的车后又倒下了3个人。

随着"咔嚓!"一声,车头猛烈地撞在了金水桥的中桥西侧的汉白玉栏杆上,两段桥栏杆被撞断,小轿车被撞毁。

从法庭回来,姚锦云最后一次看见熟悉
的街道和景物,两行泪扑簌簌滚落下来

姚锦云只是面部轻伤,没有危险,但被她的车撞倒的24人中,有5人抢救无效死亡,l9人受伤,其中重伤ll人。死伤的人中绝大部分都很年轻,有军人、干部、工人、技术员、农民,还有刚毕业的大学生。

姚锦云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预审民警问她:"你撞死撞伤了那么多群众,他们与你毫不相干,你为什么要撞他们?"

姚锦云愣了一会儿:"我没想撞群众……当时我只想到自己要死,没有想到群众,完全丧失了理智……"

姚锦云丧失的岂止只是理智?!还有人性!震怒之下的她,手里把持的是一辆杀人机器――她紧踩油门,紧闭双眼,她是在恣意使用手中的杀人机器,她的车不是飞驰在麦田里,而是人群中!

每一个无端殒命于姚锦云之手的人,都令人扼腕,那些活生生的人白白地死在了她的车轮下。在内蒙古科右中旗服役已经3年的陈文昌,是个英俊的小伙子,他与6名战友由内蒙古回广西家乡探亲途中,利用列车在京中转的机会,一路小跑着和战友来到天安门广场,准备照张相留作纪念。一群年轻的军人都是第一次来北京,7名战士排列好,快门尚未按下,姚锦云的车就冲了过来,陈文昌被撞得飞到空中,落地后即死去,其余4名战士也被撞伤,其中22岁的农德海在医院抢救10天后,也死去。25岁的张亚丽是新疆石河子垦区的女技术员,刚刚从山东曲阜师范学院进修结业,返疆中途在京逗留,与未婚夹一起,怀着幸福的心情来到天安门广场,想以天安门城楼为背景,合张影作为结婚纪念照。一声惨叫,张亚丽倒在车轮下,还未开始的幸福生活,瞬间被车轮碾碎。另外两名死难者,一名是北京卫戍区年仅l9岁的小战士,另一名是北京百货公司的老职工。他们或怀着对天安门的崇高敬意,或想把自己的美好爱情留在广场,或悠然地徜徉在熟悉的地方,想不到顷刻间就被一个狭隘、罪恶的念头毁掉了。

得知这么多人死伤,姚锦云喃喃地对预审员说:"没想到我对人民犯了这样大的罪,欠下了5条人命。由于我一时冲动,给死者和他们的家属带来一生的不幸,我对不起死者和他们的家属,如果我有10条生命都该赔偿……"

惨案很快见诸北京及各地报刊,在社会上掀起了不小波澜,北京的街头巷尾都在谈论这个话题,人们不仅对这一恶性事件表示震惊和愤慨,更重要的是,人们想探究这一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一些社会学家对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在改革大潮中,企业不能光抓业务而忽视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奖金和罚款制度只是一个手段,不能顾此失彼。专家呼吁,要抑制"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毁坏道德和社会风气的苗头。

在姚锦云的名字妇孺皆知的时候,囚室里的姚锦云似乎也恢复了娌智。安静的囚室,是她检点自己灵魂的最好处所。

1月30日下午2点,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姚锦云危害公共安全一案。在被押往法庭的路上,囚车经过陶然亭公园门口,姚锦云见有人背着冰鞋出入,不禁黯然神伤。这里是她经常来的地方,几天前她还来公园里滑过冰,每到冬天,她都背着冰鞋上班,下了班就直接来这里滑冰。有时贪玩,滑累了,第二天起不来床,上班迟到还受过单位领导批评。过去自由自在的日子多美好,多珍贵啊!

法庭上的姚锦云一直很安静。从被捕到被审判,她一直穿着那件作案时穿的红色的羽绒服,在红衣服的反衬下;她的脸更苍白。依据《刑法》第一百零六条第一款及第五十三条第一款,法庭以驾车撞人危害公共安全,致人重伤、死亡罪,判处姚锦云死刑。

囚车按原路线驶回看守所。姚锦云又一次看见熟悉的街道和景物。想到自己可能是最后一次看见这些了,她闭上了眼睛,两行泪扑簌簌滚落下来。

一进监号,姚锦云再也忍不住放声哭起来:"感谢政府……让我在这里过了春节。我对不起党培养教育我多年,对不起父母对我的希望……我认罪服法"

那一夜,姚锦云是靠回忆度过的。算起来,自己才活了23年,工作时间也只有3年,难道一切就此了结了吗?

姚锦云是在一个缺少约束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父母都是教师,她是父亲61岁时才来到这个家庭的,从小聪明又活泼,全家人对她如何宠爱和娇惯自不必说。所以,少年时的她就养成了固执、暴躁、刚愎自用、受不得一点委屈的性格。其实,父母是很希望女儿能成为淑女型的乖女孩儿的,这从父亲给她取的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父亲希望女儿拥有女孩的美好品性和似锦的年华。姚锦云走到了生命的终极时,才悟出父母的心愿,可惜为时已晚了。

长大参加工作以后,姚锦云的脾气禀性并无收敛。下班回家,见饭还没做熟,嘴里嘟嘟囔嚷地不高兴;遇到不开心的事,抓起家里的东西就摔,有一次甚至把家里的灯绳拽断了。哥哥从小就疼爱她,但是有一次,她发现给父母买的点心被哥哥吃了一些,竟然举起点心盒摔在地上,惊得一家人不敢说话。

2月l3日,姚锦云的哥哥到看守所探望妹妹。平日里,虽然这个妹妹没少惹家里人生气,但是毕竟血脉相连,哥哥不能不仁至义尽。望着哥哥憔悴的脸,她泪如雨下,无言以对。

姚锦云的同事们也来看望她,她泣不成声地说:"今后你们要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地去工作……我就要离开你们了,你们活在世上的人替我赎罪吧!"

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决后,姚锦云表示不上诉。她知道死期将近了,但似乎心里还有话没说完,于是她抓紧时间写了一份长长的遗书,交给管教:

"在生死离别之时,我愿把心里话及内心的感情向您倾吐,希望您能在百忙中到医院代我问候那些受伤的群众及死难者的家属,转告他们,我以最沉痛的心情悼念死去的无辜群众,祝愿受伤的人们早日恢复健康……回想起自己以前没有很好地珍惜时光,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多做些事情而感到难过。现在想做也来不及了。此刻,我开始留恋以往美好自由的生活……我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我开始悔恨了……希望转告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接受我这一血的教训吧……我就要向生活告别了,虽然我今年还不满24岁,刚刚走入社会就将被社会无情地淘汰了,我的心情痛苦到了极点。想想以往工作带来的愉快,家庭的温暖、友谊、幸福……自由美好的生活;那溜冰场、电影院、音乐……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我为自己走上这条犯罪的道路而痛苦地流了许多泪,现在说什么也晚了,我希望我们的国家不再出现第二个姚锦云……"

在写遗书的那几天里,姚锦云不停地哭。

行刑的那一天,她的眼睛又红又肿,以至于记者借助十几个镁光灯,也没能捕捉到她眼中一丝光亮。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