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转贴公社】 水土不服的黄顺兴

 
 

Sent to you by Ruan YiFeng via Google Reader:

 
 

via 丁东的博客 by 丁东 on 11/16/10

水土不服的黄顺兴

      丁东

来自山西平顺县的女劳模申纪兰,是惟一的连任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前两年,她曾对媒体说,自己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引起了诸多争议。我在七十年代见过申纪兰,当时她是山西省妇联主任,见她和普通干部职工一起在省委食堂排队买饭,为人十分本色,口碑甚好。在那个时代,人大代表是一种荣誉,几乎所有代表都和申纪兰一样,从来想不到可以投反对票。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因为一个名叫黄顺兴的人大代表。他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吃螃蟹的人?有其特殊原因。

黄顺兴的政治生涯,是在海峡对岸开始的。他是台湾彰化县人,生于1923年,是一位农业专家。1950年代投入台湾民主运动,在国民党戒严期间,他通过竞选,三任台东县议会议员、两任台湾立法委员,因敢于直言得名“黄大炮”。1964年以无党派身份当选台东县县长,因亲近农民,又有“平民县长”之美誉。他还是台湾第一个环保刊物的创办者。他主张两岸统一。第三次竞选立法委员失败后,去了日本。1985年来到大陆,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据胡治安在香港出版的《统战秘辛》一书介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1986年10月9日与他会见,希望他在人大或政协正式发表意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此前,统战部曾派员登门拜访,提议让黄顺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黄顺兴表示,农科院顾问的事,会拼命去做,政协暂不参加。原来,他对给从台湾回来的人安上个政协委员头衔,发些钱,养起来,有自己的看法,他不愿意当敲边鼓的“食客”。统战部了解黄顺兴的态度以后,重新考虑,经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批准,决定提名黄顺兴为全国人大代表,由湖北省选举。统战部副部长武连元向黄顺兴说明了这一打算。黄顺兴说,这样不行,我不是湖北人,又没有在湖北工作过,怎么去当湖北省的人民代表?局外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安排”。我当人大代表,应由台湾同胞选举。不当“安排”的人大代表,否则影响我在台湾同胞中的形象。中央接受了黄顺兴的意见。后来由台湾代表团选他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8328日,七届人大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通过七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时,黄顺兴走到话筒前大声说:“我反对!”他讲了反对的理由,主任委员周谷城先生学问很高,我非常钦佩,但他89岁了,这么大岁数的人,不应该再辛劳他了。难道就没有年轻人为国家做事?发言完毕,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虽然周谷城还是当选了。但是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毕竟第一次公开出现了反对票,黄顺兴开启了历史的新一页。

1988年,黄顺兴还提议设立代表秘密投票处。因为投票的代表座位挨得很近,投票的结果邻座都能看到,侵犯了代表的权利。他的建议立即被采纳。原来全国人大没有大会发言这一项。黄顺兴提出,不管小组讨论怎么样,大会是全体代表沟通的最后一个机会,这个权利不可剥夺。这一条也写进了人大议事规则。在人大常委会,黄顺兴还提议,允许记者进入大会会场采访。他说:“人大号称最高权力机关,类似现代国家的国会,国会怎么可以不许记者进会采访? 国会讨论的情况怎么可以不马上传播出去与大众见面? 外面的意见怎么可以不迅速返回来?如果这些都没有,怎么能具代表性? 要建立这样一个循环,媒体记者是少不了的。世界上无论那个国家,包括独裁的蒋介石政府都有,为什么人民民主的共和国反而没有?”当时人大委员长是万里,接受了他的意见,开放了记者室。

有一个记者问黄顺兴,可不可以谈一谈。黄问,是不是采访,能不能报导?记者说,不能,发稿还是大会统一。黄说,如果这样,我没有必要和你谈,咱们只做朋友好不好。记者说,我和你谈的,虽然不能公开发表,但我可以写“内参”。黄问,“内参”是什么?记者说,那可重要了,头头们看的,别人想看都看不到。黄说:“我是人民,人民是最高的,为人民服务,重要的是外参,而不是内参。对不起,我不接受这种采访。”

1992的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黄顺兴又要求公开发言,表达对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没有获准,因而退席。他还是感到对大陆的政治生活不适应,于1993年辞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02年。黄顺兴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Things you can do from here:

 
 

--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