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河报》报道 河南安阳市警方日前破获一起毒品大案,缴获毒品2.8吨,现金56麻袋,共计8000余万元,连同存款已达1亿多元。据介绍,两名疑犯躺在千万巨款上,常常夜不能寐。(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经初步查证,2009年1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李五只、崔艳云夫妇通过安阳市北关区中原化玻站经理张宝良、张宪军,天津利安隆博华医药化学有限公司的业务经理常华,先后以每千克700元的价格购买甲卡西酮共计15
.7吨,后以每千克1 .4万元的高价贩卖给山西贩毒人员,转手赚了20倍的利润。
当56麻袋现金被运到安阳市刑侦支队后,安阳警方请来三四十名银行熟练职员,对缴获的现金进行了现场清点。8000多万元现钞,成堆堆放在那里,30平方米的地板上铺了厚厚一层。这种情形令见多识广的银行老职工,也感到惊诧和壮观。
"我当了多年银行行长,每年经过账面的钱不下几个亿。要说一次性看到这么的现金还是第一次。"安阳一家金融机构负责人感叹说。(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安阳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二大队大队长李峰说,在清点现金时,安阳市公安局为保证现金的安全,对整个清点过程进行录像,清点持续了两天,仅录像带就录了二三十盘。
"8000万元的现金,要用农用拖拉机拉运的话,要装上满满一车厢。这么多的钱,既让犯罪嫌疑人崔艳云和丈夫李五只心动,又让他们感到不安。有钱的烦恼在他们两口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李峰说,据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先是把钱藏到安阳县老家一个破旧房子内,崔艳云和丈夫李五只两人就睡在钱箱上,躺在巨额现金上睡觉。可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又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他们就雇农用拖拉机或机动三轮车,再次将钱转移到新的地方。
--
2011年10月26日星期三
【转贴公社】 躺在八千万现金上 毒贩夫妇夜不能寐
2011年10月23日星期日
【转贴公社】 《羊城晚报》采访余华
《兄弟》让我在世界上了一个大台阶
羊城晚报: 近几年来,您的作品不断被翻译到西方国家,可以大致介绍一些翻译的情况吗?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翻译得不多,大概七到八个国家,多的是《兄弟》、《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几部翻译到二十个国家了。我的书最早是1994年翻译到法国,包括了两本书,一本是《活着》,还有一个是两个中篇小说的合集。因为法国对出版外国文学的兴趣比较大,所以法国相对多一点,除了散文、随笔和一两个中短篇小说集,其他的书都出版了。但是,最多的应该是韩国,韩国连我的随笔散文都出版了,如果韩国现在要出版我的书,我手上已经上没有新书给他们了。
羊城晚报:毕飞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余华在欧美市场的表现很有趣,他在90年代就开始在欧洲被介绍,但真正在市场上有很好的表现在我看来是因为《兄弟》,因为《兄弟》,他的其他作品被带起来了。"您认同吗?
余华: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光靠《兄弟》是不够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本书在整个90年代在世界给我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这两本书有些国家是重复的,比如说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主要的语言,而且他们基本都是同一个出版社。但是一些小的国家会将它们分开出,比如捷克、色列、保加利亚等这些小国家基本是交叉出的,因为他们不会出一个作家太多的书,可能出个一两本,三四本就到头了。这两本书出版的国家已经达到20多个。后来我想,《兄弟》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成功是这两本书已经给我做了很好的铺垫。《兄弟》的出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各个方面的评论非常多,销量也很好。
羊城晚报:《兄弟》比《活着》更受欢迎?
余华:每一个作家都是不一样的,帕幕克在美国卖得最好的是《雪》,在法国卖得最好的是《伊斯坦布尔》。在法国、德国我的书销售最好的应该是《兄弟》,到今年三月份,已经销售了四万册,大大超过《活着》,德国《兄弟》光精装本就卖了两万本,明年春天还要出平装本。但是在美国,迄今为止销售最好的仍然是《活着》。《活着》出版10年了,现在每年还能卖三千多本。在韩国销售最好的是《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了十多年了,现在每年还能销售一万多册。在意大利就都差不多,三部长篇都差不多,在西班牙《兄弟》跟《活着》打了个平手。从销售上看,都差不多,但是用西班牙一个评论说―――《兄弟》是余华第一个国际性的重要作品。也不是没有道理,确实那时候英语世界、法语世界、德语世界好评如潮,尤其是英语世界。《兄弟》在美国出版所遇到的评论之狂热,是远远超过《活着》。各个国家情况不一样,但是毕飞宇这话说得是对的,《兄弟》让我在世界上了一个大台阶。
美国读者不知道鲁迅
羊城晚报:历来都有人认为,中国艺术家只要在政治上有异见,就能得到西方的关注,甚至获奖,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余华:这是中国单方面的想法。文学奖的政治倾向性不能说没有,但是政治倾向性还是在变化的,至于中国的文学作品介绍到了西方,主要还是因为文学性。如果是因为政治原因的话,一些流亡海外的作家的书政治性更强一些,但是他们的作品并没有大陆作家在西方那么顺利。因为人家要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一本政治书。至于作品是否带有一种批判性,那是一个优秀作家必须具有的,比如说美国的作家会对美国有一个批判性,欧洲的作家会对欧洲有一个批判性,中国作家也不可避免对中国社会现实有一种批判性,这些都是共通的。
羊城晚报:从审美角度来看,您认为西方读者能欣赏中国文学特色吗?西方读者有关您小说的评赏与国内有没有误差?
余华:差异肯定是有的,因为西方读者有时候会对中国翻译过去的某些东西看不大明白,但都是些小方面的差异,因为他阅读的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部政治类书籍。根据我的经验,西方读者提的问题通常也是中国读者会提的。差异主要存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版者和译者都很头疼。像我这次在美国要出一本散文集,里面有一章是写鲁迅的,出版社的编辑希望我把这一章删掉,因为他说美国读者没人知道鲁迅,所以他觉得这章不重要。但是我说这本书是给中国读者写的,鲁迅对我们中国很重要。他觉得你在写一些美国读者很陌生的东西,在美国除了一些研究者知道鲁迅和关心中国的少数读者以外,一般人都不知道鲁迅是谁,所以出版社提出这样的要求,但是我没有同意,他们也就没有删除。那么,在小说中,涉及小说的一些具体东西的时候,出版社的编辑会和我充分地商量,商量出一个如何解决的办法,既保留原著的味道,又让美国读者能够理解。在一部几百页的长篇小说里,有那么两三个小地方看不懂也无所谓的,也不会影响整体理解。
羊城晚报:西方那些出版商,到底看中中国作家什么?
余华:应该说是兴趣和喜欢。我在我的法国出版社出版四五本书的时候,我到巴黎跟我的编辑说,很抱歉,我的书在你们这里卖得不好。他就安慰我说,你放心,我们认为你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家,我们要持续地一本一本地出你的书,不管你的书是挣钱还是赔钱,我们喜欢你的书,所以我们要出版。我们相信总有一天你有一本书突然会卖得非常好,然后你前面的书全部跟着起来。到了《兄弟》,确实就如他们所预言的。当然,我很感谢哈金,我的书是哈金推荐到兰登书屋的。
中国作家如何在西方畅销起来?
羊城晚报:我注意到,现在有很多作家都在谈论一本书出来后,能卖得动多少,收获多少码洋。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余华:一本书写完以后,它的命运作家根本把握不住。我在19年前写完《活着》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本书会给我带来如此巨大的财富,这个财富是多方面,不仅仅指的是钱。在1992年到1998年期间,《活着》两万册都没有卖出去,1998年重版以后突然开始卖好了,而且没有任何宣传,后来《许三观卖血记》借着《活着》光,也跟着起来了。所以每一个作家都有一本给他带来幸运的一本书,我的这本书就是《活着》。
羊城晚报:中国作家在海外市场卖多少册书才算成功?
余华:大家都知道,北美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但是美国读者和法国读者不一样,法国读者很爱读外国小说,美国读者不爱读外国小说,他们只爱读美国小说,你要是能够在美国卖个两三千册,可能就算成功了。兰登书屋是全球"巨无霸",他们出版一本书需要两年的时间,定稿以后还有两年的过程。2007年兰登书屋出版我的《在细雨中呼喊》的时候,并没有把它当成重点,他们当时已经在做《兄弟》出版的准备工作,他们放弃了《在细雨中呼喊》,就是不做任何宣传,评论也很少,除了《时代周刊》上面的一篇评论以外,其他像样的媒体没有任何评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卖了4000本,这在中国作家里面已经是一个不错的量了。
羊城晚报: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余华:除了极少数作家出来一本书畅销全球以后,绝大多数作家都是靠积累的,就是一本书一本书地积累,一本书会给你扩大一些读者,一直积累到那个份,是一个过程。我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的作家,当那个《活着》在中国市场受欢迎的时候,我在中国文学界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我在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7年就作为先锋派作家高度受到文学界关注,受到市场欢迎已经是1998年。《许三观卖血记》1998年一万册都没卖到,一直到2000年以后突然好卖了,然后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像作家出版社2009年接过《活着》,到现在是2011年10月,三年多一点,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活着》在市场上销量还很大的情况下,作家出版社的《活着》依旧能卖了31万册。所以,畅销不畅销作家根本就控制不了。
羊城晚报:在国外市场,中国作家的书卖出去多少本才不亏?
余华:这个我不是太清楚,因为法国、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每年的财务报告看不懂,不是他们语言问题,他们的报表复杂,反过来,兰登书屋的比较清晰。我现在比较高兴的是,我在兰登有五本书,只有《在细雨中呼喊》赔了一点小钱,大概有700多美金,这就意味着可能明年就可以给他挣回来了,其他所有的书都是赢利的。法国报表看不懂,但是《兄弟》肯定是给他们挣大钱了,今年三月份,我在书店看到《兄弟》法语的平装本还放在桌子上,放在桌子上,这就意味着至今为止仍然卖得很好。
中国记者要向西方记者学习
羊城晚报:您经常到西方参加文学交流活动,在跟西方媒体人交往中,您对他们印象如何?
余华:坦率地讲,西方的媒体记者是中国记者要好好学习的。我们中国的记者往往是捕风捉影,比如说一本新书出来以后,作家接受采访,记者会问余华老师这本书写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在欧美是绝对不会遇到的,你都没有看过,干吗还要做这个采访呢,而且还要作者给他介绍这本书写的是什么。西方媒体很认真,而且是经过很严格培训的。2006年的时候,《纽约时报》写了一篇关于《兄弟》的文章,那个记者采访了我两次,第一次是在上海采访的,后来他到北京来出差,又对我补充了一次采访。后来,他又通过邮件来确认采访内容,比如说他问我这本书会不会出英文版,我说肯定会出,但是他不放心,在写文章的时候,他又来问我,你把要出这本书英文版的编辑的邮件给我,我要去问他们,连这么细小的问题他都要落实的,决不能犯一丁点错误。《兄弟》出版了以后,《华尔街日报》的一个拿过普利策奖的记者采访我,我们就在闹哄哄的一家小餐馆里面,他把录音笔饭桌上一放,一边吃饭一边喝啤酒聊天,聊了一个多小时,他就拜拜了,最后他写出来的那个文章,兰登书屋的编辑看完就说:《纽约时报》为什么没有做那么好的文章?我在西方确实遇到过很多很棒的记者,像《纽约时报》在《兄弟》出版前,要用六个版面来介绍我,其中一个版面是我的一张大照片,他们请了印度作家潘卡杰・米什拉飞到北京和我工作了一个礼拜,每天见面两小时,有时候在家附近,有时候出去乱逛,然后离开。他回去之后写了《余华笔下神经错乱的中国画面》,这篇文章在《纽约时报》发出来的时候,反响非常好。
羊城晚报:那么西方的评论家呢?
余华:在西方,没有专职的评论家。记者也是评论家,他们为报纸写评论文章。此外,有些大学里的研究者,也经常给报纸写书评,但他们平时是做研究的。美国也有一些很好的学术杂志,但很少,不像中国的大学学刊那么多,所以,美国那些学术杂志发表文章相对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另外,西方的小说家也很爱写书评。
四五天会更新一次微博
羊城晚报:腾讯微博多次出钱让您到国外看NBA比赛,然后写观感微博,您是个球迷?是微博控吗?
余华:我是球迷,比较喜欢的是篮球、足球和网球,暂时计划明年五月和苏童去法国看法网。其实我对篮球、足球和网球的喜爱就好比现在很多非专业写作者对微博的喜爱是一样的,他们是把微博当成一种娱乐,但是对于作家来说,写微博就像工作一样的,有时候觉得休息了还在工作,不过没办法,为了看比赛还是得写微博。我更新得不多,四五天更新一次,苏童大概二十天更新一次,毕飞宇从NBA回来后就不更新了。我一般不怎么看微博,就体育关注得多一点。我一般用手机处理微博,用电脑处理其他事情,工作要分开,如果用电脑处理微博,就更像是我在工作了,不像是在娱乐了。
羊城晚报:新书《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在国内读者心中一直觉得很神秘,这是一本写给外国人看的书吗?是否会考虑在国内出版?
余华:这本书在台湾出版,国内其实也能出版,不过要做一些修改,我坚信这本书以后肯定能在中国出版,这一点我充满信心,而且我希望能够保持这本书的完整性。没必要为了出一本书而委曲求全,去做一些我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修改。
黄咏梅、陈霄
--
【转贴公社】 中国培养法官最快一年仍供不应求
法官培养的状况,很大程度影响着司法体制改革走势
文/《�望》新闻周刊记者董瑞丰
培养一个法官需要多久?答案是:最快一年。
根据现有规定,凡年满23岁,获得法律专业硕士以上学位,并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和公务员考试者,"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即有资格担任法官。
虽然效率颇高,法官数量仍供不应求。"一些法院仍然存在案多人少等困难",201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向全国两会作报告时说。"案多人少",是法院系统延续了多年的表述。
相比数量,质量引发的担忧或许更大。不少舆论争议指向法官的水准或操守,甚至影响了司法体制改革的走势。"法官培养制度改革,这哪里只是一个能力素质问题,"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蒋惠岭在《人民法院报》撰文,"它在更大程度上是司法公信的基础。"
怎么学
国家法官学院地处北京东五环外,落址僻远。9月下旬,来自各地高、中级人民法院的数百名法官在此参加为期半个月的"晋高"培训班。国庆长假之后,马上又有法院副院长轮训班、高级法官续职培训班和预备法官培训班开课。
"要做到'任前必训、逢晋必训'",学院人士对《�望》新闻周刊记者介绍。依据法院系统的规定,法官培养包括四个阶段:预备法官培训、晋级培训、任职培训、续职培训。
预备法官培训,意在向"准法官"提供法律实务能力训练。有别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由资深律师选拔而来,大陆法系国家多采取培养法官的路径,把一名法学毕业生专门训练成"坐堂断案"的法官。
2006年修订的《法官培训条例》规定,凡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并拟任命为法官的人员,须接受预备法官培训。预备法官培训由国家法官学院及其授权委托的省级法官培训机构承担,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年。
蒋惠岭将此喻作"塑型"阶段。在上述文章中,他期望这种司法塑型"打通一个没有实务基础的法学院毕业生与活生生的法律现实之间的通道"。由于困难可料,他也建议延长法官"候补期",先办小案,后办大案,循序渐进。
相比较德、法、日等国,中国法官的"候补期"不仅时间短暂,规范程度也差强人意。目前全国尚无统一教材和考试,各地培训内容多缺乏系统规划。
"通过司法考试又愿意进法院的,在不少地方都被视为宝贝,恨不得没任法官就让他办案子,"最高法司法体制改革办公室的范明志认为,在目前这种供方市场压力下,五年前才推行的预备法官培训,还有一段路要走。
更常见的做法是以老带新,边学边干。法院系统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实行"一审一书"制,从书记员到审判员,既有师徒传承,也是晋升模式。后虽经改革,理念仍被借鉴。
据媒体报道,目前已有北京法院系统、上海二中院、浙江金华中院、南京下关法院等处,探索建立起"导师制"培养方式,通常由各业务庭政治坚定、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资深法官担任导师,指导年轻的"准法官"和法官。
"可以更好传承司法实务经验",北京市高院法官王成告诉本刊记者,虽然北京市高院不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培养法官,但对众多基层法院、中级法院来说,要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人学会评判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人情事理,最好的办法就是找老法官帮带。
授课也好,帮带也好,一年之后,一般就能成为助理审判员。按照规定,此时即可进行审判工作,每年接受累计不少于半个月的续职培训,以保持"磨刀"与"砍柴"之间的平衡。"但更多要依靠个人的勤奋和灵性。"有法院内部人士评价。
一俟工作年限符合,"法官"晋升为"高级法官",须接受晋级培训。在此期间,如果担任法院院长、副院长,还须接受任职培训。
此外,由于法官被纳入广义的公务员范畴,所以也参加各式公务员教育培训,包括上派、下派、挂职锻炼等交流学习。依据各自不同情况,各个法院内部往往也会不定期组织业务培训。
学什么
至于法官学习的内容,涉及政治理论、法学理论、审判实务、司法技能、审判纪律等,不同阶段,侧重不同。
对预备法官而言,最主要是培养实务能力。虽无统一教程,大体而言,各地法院都要求其尽快进入审判角色。
法院内部人士总结,需要学习的实务能力包括:一是审判流程,包括庭前准备、制作裁判文书等;二是庭审驾驭和诉讼调解,包括掌控庭审节奏、控制当事人情绪、发问技巧等;三是认定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包括分析证据认定的关键点等。
其中,后两者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经验的积累,尤其是法律适用能力,更是"干到老,学到老"。根据国家法官学院的一份培训规划,法官晋级培训和续职培训时,亦要求学习"新型、复杂、疑难案件的法律适用",以及"化解矛盾、调处纠纷的经验方法"等。
"审判实务占了大多数",范明志介绍自己曾参加的培训课程,包括审判热点、难点问题,典型案例分析,新法律和司法解释的理解适用,"这也是受训法官最需要的"。
王成说,以自己所在的北京市高院民一庭为例,每年都会针对热点司法解释进行集中学习,比如不久前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主要是把握立法理念"。
有法学研究者因此指出,提升法律适用能力不仅要求法学理论素养,更主要是司法经验的积累,以及基于经验的判断力,包括对社会风俗、人心情理的洞悉与权衡。
但后者有时为法学理论界所忽视。从"刘涌案"至"李昌奎案",
部分引发舆论争议的审判中,学界"逻辑"与民众"现实"之间一旦出现裂痕,更是考验法官的经验和判断力。
实务能力之外,政治素养和司法理念也是贯穿法官培养始终的主题。《人民法院报》2011年4月发表题为《全国法院2006年以来教育培训工作综述》的文章强调,最高人民法院始终把思想政治培训放在教育培训工作的首要位置。
鉴于司法理念在不同时期有所变迁,这篇文章中也特别指出,在各级、各类培训班中,都"切实增强广大干警对'三个至上'工作指导思想和'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实践认同"。
规范化趋势
尽管法官状况引发担忧,纵向观察,其整体素质已有大幅提升,培养路径也明显呈规范化趋势。
此前较长一段时间内,法院的法官可以"不懂法"。最高法第二任院长董必武1952年曾给各地写信,主张将失业工人和残废军人充实到各级法院,"可以考虑抽调一些适宜于做法院工作的轻残废学员(只要清白、愿做司法工作)加以短期培养训练"。
这段时期,民间诉讼不多,法院被定位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工具,对法官的最主要要求是"政治可靠、革命性强"。
对法官的法律知识提出明确要求,始于1983年《人民法院组织法》修订。此后社会快速发展,法律问题越来越复杂,法官们面临强烈的"补课"需求。
最高法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创办了全国法院干部业余法律大学和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并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业大分校,绝大多数法官进入业大学习,补充法律专业培训。
1995年《法官法》颁布,再度提高法官的任职条件,规定学历必须达到专科毕业以上。同年7月开始,担任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必须通过统一的法官任职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法官任职的资格证书。至此,吸收专业法律人才进入法院开始成为主流。
不过,人员更替非一蹴能就。据学者研究统计,1998年前后,中部地区市级中院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法官是转业军人出身,转业前不具备法律基础。
其间媒体又陆续曝光若干"文盲"、"法盲"法官。较为轰动的有山西绛县法院法官姚晓红,虽只有小学文化,错字连篇,却能顺利当上法院副院长,判案之余,"在两年内非法拘禁群众数百人"。
法官职业化因此呼声不断。2001年《法官法》再度修改,法官任职学历提高至本科以上。次年年初,首次国家司法考试举行,要想成为法官,必须通过这项淘汰率高达90%的考试。这一举措引起当时媒体广泛称赞,被视为"新中国法制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标志"。
老问题,新问题
"里程碑"后,中国法官无论学历或专业知识,提升愈发迅速。在法院内部看来,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法院改革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立起包括法官培养在内的一整套法官制度。
但法官素养仍受到极大关注。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认为,这是整个社会变化的一个结果。2004年他即撰文指出,法官素质问题"实际涉及关于合格法官之社会标准和司法知识类型的变化"。
换言之,正是随着社会变化,民众对法院和法官不断提出更高要求,亦会在要求得不到及时回应时,发出不满声音。
"懂法"的法官,一定程度又出现新问题:对基层风俗民情不甚了解或不甚认同,一旦进入法律与情理的模糊地带,部分裁判结果不能服众。
虽有法学家一再强调司法权威、司法尊严,但现实中大量喷涌的缠诉、上访事件,迫使疲于应付的司法系统提出"案结事了"口号。"法院往往需要灵活处理,有时甚至运用非诉的纠纷解决方式来加以解决",厦门市同安区法院原院长周内金说。
这个法院自2009年开始试行预备法官下乡锻炼制度。在周内金看来,主流话语以及公众期许层面,知识型法官、专家型法官呼声日隆,然而从契合基层司法实际工作的角度,却需要基层法官首先成为态度亲民、经验丰富、通晓法律与地方风俗习惯的"综合型法官"。
"需要指出的是,'专家型法官'与'综合型法官'并不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他同时强调。在法国、日本等地,"准法官"同样需要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来了解社会对司法的真实要求,以便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审视法律职业。
事实上,主流话语也在发生变化,司法大众化成为法院系统的最新诉求。"如果我们的法官被老百姓称为'平民法官',那是对我们的最高赞誉、最大褒奖。"2009年,上任一年的最高法院院长王胜俊如此表示。
"上山下乡"成为更多基层法院的选择。同年8月,云南日报大篇幅报道了该省高院组织法官讲师团到边远县级法院开展大培训的事迹。"培养一批懂得民族语言,热爱本民族文化、通晓当地社情民意的少数民族法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可能在一些民族地区连庭都开不了。"报道中这样写道。
不过,新问题之外,老问题并未完全解决。有法院人士总结,基层法官培训仍有"四多二少":庭长培训多、以会代训多、法官等级晋升培训多和换发执行公务证培训多,直接面向广大基层法官培训少和受训人员少。
对此,一直有论者提议直接从法官遴选制度着手,改变目前基本从应届毕业生、从下级法院选任法官的做法。2008年,最高法一度传出消息,要向社会公开选拔法官,法院牵头组织单独考试。但随着法院司法理念陆续出现调整,这一消息无疾而终。
有多年从事法院培训工作的人士向本刊记者指出,法官的定位若差之毫厘,法官培养即便不是谬以千里,也势必处于被动。从这个角度看,新老问题都在寻求一个解答: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官?□
--
2011年10月12日星期三
【转贴公社】 一升汽油可往返北京和上海 看中国大学生打造节能车
今年9月,中国青年报社联合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全国高校选拔了25名"第五届本田中国节能竞技大赛节能传播使者"。他们将作为本次活动的特别观察员和高校参赛队的随队记者传播竞技魅力、传递环保理念,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环保、践行环保、投身环保。
本版专辑为大学生记者对"第五届本田中国节能竞技大赛"各参赛队筹备工作的详细报道,随后11月在广州举行的总决赛,这25名大学生记者还将为我们带来更精彩的报道。正如西南大学的参赛队所言:"进军广州,我们准备好了。"2011,让我们共同见证又一段传奇的诞生,期待那些以节能名义飞驰的青春。
"黑色闪电"演绎节能梦想
大连理工大学 钟天骐
"右转弯,加速"、"熄火,感受一下滑行"……凌晨3点,偌大的校园里只有对讲机传来的指令声、发动机的引擎声、还有几只没睡着的知了在疲惫地叫。
"里面很闷,方向盘位置还应该向前移动一下。"刚刚进行了十几次油耗测试的车手李永亮从"黑色闪电"中抽身而出后苦笑道。凉飕飕的风中我打了个寒战,但李永亮脸上分明渗出了细密的汗珠。"这很正常。车里空间很小,再加上戴着头盔穿着赛车服精神高度集中。出来的感觉:里外'冰火两重天'。"
长2.9米、宽0.8米、高不足0.8米、车重50公斤、一升汽油能跑700公里、最高时速60公里……在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训练基地,连续4次参加本田节能竞技大赛的ForceDUT车队队长李明,向我展示了他和十几名同学花费了一年时间,纯手工打造的节能车。
"除去车壳,我们一年来全部的成本费用只有几千块钱。"李明介绍,节能车的原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废物利用。车灯是废旧的手电筒拆下来的灯泡,油箱是喝过的矿泉水瓶,鸣笛喇叭是从报废的摩托车上拆下来的,汽车坐垫、电线都是其他团队实验项目的边角料。"这个头盔参赛经验比我还丰富。"李永亮抱着掉漆了的头盔笑着说。
眼前漆黑色的节能车点缀着黄色闪电般的图案,再加上流线修长的外形给人一种年轻、酷炫的感觉。"黑色不是刷的漆,而是碳纤维外壳本身的颜色。"李明说,"参加节能竞技大赛,虽然省油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但在制作节能车的每个环节,'省'成了我们的重要准则。用料省、用时省、用人省,我们希望用最省的方式,实现最高的效率,获得最佳的呈现。"
为了减少重量,在节能车外壳的选择上,李明和队友们事先考虑了多种材料,最后选择了质量轻、强度大的碳纤维。从市场上买来材料后,根据设计的图纸一样样裁剪、焊接,"真正做起来,才知道图纸跟现实制作有多大差距。"队员曹志远说,"第一次由于没有认真规划导致外壳制作失败,不仅几千块钱打了水漂,而且临时制作的车壳也影响了去年的比赛成绩。"经过几个月无数次精益求精的打磨、修改,"黑色闪电"逐渐展露锋芒。
近20人"纯爷们儿"的团队里,仅有的一位女生始终不怎么说话。据了解,这位被队友称为"干起活儿来比男生还狠"的魏品乔还有过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次在裁割铝管时,操作的队友无意将铝管偏离了正常的方向,而一旁协助的魏品乔毫不犹豫地徒手伸向了正在工作的切割机……"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觉得要把铝管拉回到正常的位置。"魏品乔回忆时,脸上仍然透露着执拗,"结果很惨,右手被溅起的铝屑划得鲜血直流。不过好在硬是把铝管直回来了。"
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一块泡沫板就能在实验室睡上一周;油耗测试时汽车撞在了体育场围墙上;中秋节挤在训练基地为一个小小的修改争论到面红耳赤;几个小时的训练后只有5分钟时间吃饭,再带着一身臭汗灰头土脸地赶到教室去上课……
如果说制作节能车的过程是一杯充满了失败、挫折的苦咖啡,那接下来的油耗测试就更像往咖啡中加了一点儿甜甜的糖。
"我们最骄傲的是在参与比赛的同时,向周围的同学、市民们宣传节能环保的理念。"魏品乔说,每一辆车都有自己最省油的行驶速度。车速低时,活塞的运动速度低,燃烧不完全。车速高时,进气的速度增加导致进气阻力增加,同时风阻指数增加,这些都使耗油增加。"其实开车时有很多节能小技巧,像不能急加油、停车熄火等,最重要的就是有意识去省油,省油不只是省钱,更是一种积极的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玉米淀粉"变身"小汽车
华南农业大学 刘宝婵
第五届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的开跑日一天天临近,各车队进入如火如荼的白热化装车阶段。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也不例外,派出了一支极具农业大学特色的车队――"农辆无限"车队。
第一次走进实验室,队长赖奕章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们介绍车队今年的"杀手锏"――以玉米淀粉为主要材料做的车身。赖奕章用玉米淀粉作车身材料的想法,其实在去年就产生了。但由于去年的大赛在9月就开赛了,迫于时间压力,即将完工的车身便继续沿用应用普遍的车身材料――碳纤维。
"我所理解的节能,应该是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对环境低(零)污染,资源环保可重复利用,而且能大大地降低对工人身体方面的健康损害。"赖奕章边讲边拿起土黄土黄的玉米淀粉车模,得意地说,"玉米淀粉不像其他塑料、碳化材料那么不可降解或难以降解,我国是农业大国,玉米是可以大批生产的,并且淀粉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这个大胆的想法很快得到了车队成员的认同。赖奕章笑称自己有这个想法或许是受到大学里农业氛围的影响:大二的时候跟着老师做
"玉米跟茬挖掘机"的项目;大三在网上看见意大利某设计师用玉米淀粉做成形状各异的桌椅……于是,平时的积累在此刻得到了灵感的爆发。
如何配制玉米淀粉的量也是一个急需攻破的难题。车身模型造出来之后,车身组队员就如火如荼地做试配实验、抗压实验。暑假某段时间,队员往往要用玻璃钢涂料涂饰车身,有时候还会被涂料搞得衣服黑迹斑斑,还有因为玻璃纤维而剐伤手脚甚至皮肤过敏……因此,他们纷纷自嘲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工"。
车队生活乐趣无穷,实验室里也常常传来笑声。"专家"、"青蛙"、"硬哥"这些古灵精怪的花名常常在某一队员口中蹦出来,然后就被队员口口相传,随之"转正";车身组也有一个伟大的设想,就是车队人员应该专业多样化,比如让动物科学专业学生来搞仿生技术,让艺术设计学生做车身外观美工,让经济管理学院学生拉赞助、管理团队经费……总是有人在车队气氛沉闷的时候插科打诨,而队员也不计较互相之间友善的互损。该认真的时候认真,该放松的时候放松,似乎是"农辆无限"队员团队生活的法则。
因为团队经费有限,所以车队能省就省。玻璃纤维、碳纤维这些车身材料都比较昂贵,幸好今年车身材料主要是玉米淀粉,不然又是一大笔开销。轮胎、车链、管道、清洗剂、摄像头监测仪等等零件,名目繁杂,但到目前为止整个车队只花了不到5000元钱。
少年的热情由此点燃
内蒙古农业大学 维力斯
一直爱好汽车的白天阳、张波、肖楷等同学偶然从网络上得知此次本田节能大赛的消息,少年的热情由此点燃。但是由于内蒙古地区从来没有学校参加过此类比赛,校方对这样一个至少花费数万元的比赛态度相当谨慎,而漫长的评审过程也一度让几位同学以为他们的大赛之路止步于此,然而峰回路转,教务处处长杜健民老师经过仔细评估,最终认可并批准了747车队的方案,而机电工程学院的侯占峰老师也被指派为747车队的专职指导教师,并为车队专门腾出一间各种机械设备齐全的实验室,用以制造节能汽车。
在确定方案后,747车队一行人奔向机械工业比较发达的包头,在包头铝业公司、北方奔驰公司和北方重工的车间里找到了制作车身所需要的材料,完成对材料的基本加工后,一行人便回到学校开始借助于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室以及校机械厂的机器加工材料。当暑假结束,大批的同学来到学校为新学年做准备的时候,747车队的同学也用整个暑假制作完成了车身的基本结构。
接下来的9月,每当夜幕降临,学校操场上锻炼身体的人们逐渐回去后,747车队便全队出动,一遍又一遍地测试校正车辆的各项技能,无论是开学时的酷暑还是入秋后的阴冷,这辆车的主要性能越来越好,节油性能尤其突出。怎么办?车身已经无法再轻了,这时,身为车手的贾书敏提议换一个体重更轻的驾驶员,经过一系列选拔测试,最终确定体重只有40公斤的来自2010届车辆工程专业的王晓敏同学为驾驶员,整车的重量得以再次大幅度下降,节油性能也再次提升。
像风一样飞驰
中山大学 刘丹凤 苏栋
逸风车队成立于2009年,由中山大学工学院几名热爱环保和赛车的学生组成。"逸"取自"孙逸仙大学"(即中山大学)的"逸","风"指风一般的速度。年轻的逸风车队并没有丰富的经验,没有耀眼的荣耀,也没有充裕的资金和赞助,但他们始终充满创新、实干的精神,好点子层出不穷,正如他们的队名"逸风"给人的感觉一样――年轻而充满活力。
节能车倡导的是一种节能环保的理念,通过比赛的形式影响更多的人实现节能理想,汽车技术才能不断发展。参与这种比赛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参与的人也许就是未来节能环保汽车领域的精英骨干。
环保挑战未来
清华大学 宫广骅
时下,"低碳经济"成了流行的热词。在美丽的清华园里,就有这样一群执著的追梦者,在汽车设计的领域为了"节能"和"低碳"的梦想探索,他们就是清华大学参加Honda节能竞技大赛紫荆花车队的队员。
车队的装配地点在校内一个宽敞的车间,车间里有一摞厚厚的设计图纸,各种常用工具和汽车零配件琳琅满目,还有一块用于讨论问题的黑板,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画满了测试曲线。说起车队的汽车,来自机械学院汽车系的车队常务副队长章雄兴致勃勃地聊起所设计车型的各部件,如传动装置、转向装置、轮子、发动机等等。据章副队长介绍,队内的各位队员为了备战本次大赛都在努力地工作,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绘图纸,测参数,搞装配,每天八九个小时泡在车间里,大家熬夜讨论赛车的磨合和调试等问题也是常有的事。
除了在硬件上出力气下工夫之外,驾驶员的行车策略对比赛成绩也有重要作用,车队目前有一名驾驶技能熟练、心理素质过硬、临场反应迅速的驾驶员。几乎每天中午车队都会在校内的紫荆操场试车,每一次试车结束后,队员们会从车辆自身的部件磨合到驾驶员对车辆的适应和操控等各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使每次试车都有新的收获。
对于大赛的"挑战一升,环保一生"理念,紫荆花车队有着很丰富的内涵解读。来自汽车系的队长周骏汇认为,其实环保就在我们身边。在汽车这一领域,我们平时能做到的节能环保措施就有很多。例如,大家在选择爱车的时候,尽量购买低排量的汽车,驾驶时处于相对低速的状态,这样既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也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此外,对于自己的爱车也要定期进行硬件的维护和保养,无论从外观还是内在都保证了汽车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可以更好地提高汽车的运行效率,降低能量消耗,做到节能和环保。
节能路上的家
天津师范大学 樊晓丽
一群人,为了一辆车,一辆节能车,在近5个月的日子里,没日没夜地钻研,废寝忘食的地奋斗。没有大型实验室,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没有高端技术指导。他们在一张白纸上研究制作出了如今厉害的"滨海号"。
长270cm、宽83cm、高80cm的"滨海号",身着蓝色喷涂外衣,长着一对小耳朵,拥着一段流线型身躯,呈现着迷人姿态。第二代"滨海号",如今已进入了试车和调试阶段,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只为等待在广州的赛道上一展节能身姿。
据"滨海号"车队队长张宇介绍,"滨海号"所用之零件,大部分都是上年参加比赛时剩下的,还有他们拆了无数辆自行车后寻得的。"我们那段时间拉网式的在学校里搜寻废自行车,感觉跟'小偷'似的,瞄上一辆'偷'走一辆。"张宇嘴角上扬对着记者说,"不过,这样一来,节约了不少花费,效果还跟新买的零件一样。"
这次的"滨海号"与第一代相比,跑得快,更省油。改装后的发动机加上更改了的传动方式,大大减少了耗油量,增加了车的奔跑速度。现在的"滨海号"车速已能达220~230km/h,比去年的比赛成绩143km/h增加了近90km/h。队长张宇说:"在剩下的时间里,我们会不断改进,希望能跑到300km/h。虽然我们的速度跟其他的车队相比非常慢,但正在起步的我们是在跟自己比,有进步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走进车队的实验基地,两间屋子,九张小桌子,三台电脑,还有一堆堆零件。"这就是我们天天蹲守的地方,我们视为家的地方。"张宇走向水龙头洗着满是机油的双手笑着说,"团队里的所有人关系都非常好,不论男女皆称兄道弟。在我们看来啊,这里不仅仅是车队,更是一个家。"
"探索号"起航
南京农业大学 张轩
11月的广东国际赛车场将见证一个个为节能环保而飞驰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集合体中,第二次参加"Honda中国节能竞技大赛"的南京农业大学钟山车队是一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队伍。论专业程度,坐在象牙塔里的他们还在为训练场地苦苦发愁。不过要论信念和创造力,他们正装备着长2.5米宽2.65米的"探索号"赛车,立志成为校园节能环保最虔诚的布道者。
近日,我跟随着王高铮队长来到了车队的装备中心。逼仄的空间,阴暗的墙面,灰尘密布的空气里仿佛还飘浮着汗滴。一名队员横躺在车尾排气管一端,左手捂嘴,右手拿石膏粉,用力地刷车身的玻璃钢,清秀白皙的脸庞不觉落上几丝白色的尘埃。小队员看到我手捧照相机来了,很不好意思地转过头,憨厚地哈哈大笑:"自从下定决心参加Honda节能大赛那一刻起,我自己就变得不环保了。"
说完,他用手掸了掸头发上的灰尘,一层厚厚的老茧清晰可见。
艰苦的条件动摇不了队员坚定的信念,更阻止不了一辆伟大节能赛车的诞生。据王队长介绍,赛车发动机已完成传动方式改进,内部结构构建完毕,现在正着手进行整车工作,预计10月中旬完成。"探索号"现在就像一个孕育在子宫里的生命,吸收母体各个细胞的营养。一旦挣脱脐带,世界第一缕阳光照进它惺忪睡眼的那一刹那,它清脆的轰鸣如同婴儿的第一声啼叫,昭示了它未来无穷的生命力。
母体里不仅在孕育着一个时代节能环保的梦想,更成为繁衍这群高材生无限创意的栖息地。外在空间有限,大脑的空间却可以无穷无尽。一个节能的真知灼见,足以涤荡所有阻碍"探索号"驰骋的尘埃。几个月的希冀与付出,钟山车队的5位队员已赋予了这台车最多的睿智:发动机去掉边油箱,车长减小三分之一,拉杆的转向,用自行车单飞轮滑行,车底平滑状,减少风的阻力……队员们的脑子像一台孜孜不倦的电影放映机,不断翻滚着能够为这辆赛车节能省油的一切细节。从车体长短到车身弧度,每一根排气管摆放甚至到每一颗螺丝钉的松紧。只要能把赛车的油耗再小哪怕一点,队员们往往会翻阅大量资料,进行图表设计,忙碌到天亮。
节能大赛比的是赛车的省油,它注定没有像其他竞技性赛车加速开到400km/h冲过终点线酣畅淋漓的感觉。F1、达喀尔拉力赛不过是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粗放扩张发展方式的一种缩影。一味莽撞追求超越的快感,嘶鸣咆哮、恣意狂奔之后,后视镜里闪过的世界是一片灰暗的底色。人类总是这样,试图高高举起自己,但最后又重重砸向自己。"真心希望像Honda节能大赛这样鼓励年轻人思考和实践的比赛能越来越多,通过像我们这样平凡群体的参与来唤醒最广泛主体的节能环保意识,不让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成为一纸官方的空文。"一位队员语重心长地说。
几名发烧友的"信心工作室"
西安交通大学 宋生辉
和节能车队的毛队长边走边聊,路很难走,拐了好几个弯才看到几张A4纸标示的"节能车队工作室"。一支在2008年几名"发烧友"发起下成功参赛的五人小队伍,向全国所有的高校学生展示了西安交大的旗帜,"彼一时,我们是贫穷的,除了热情,我们一无所有,此一时,我们依旧是这个样子,但是有了更多的信心。"
每次去车间,总会看到有人在擦拭或是调试车架,幸运的是,我正好在这两天赶上了他们小型的试车,和他们一起将这个尚未出生的"胚胎"抬出了工作室,小心翼翼地坐了上去。感动总是在不经意间被发现。试车结束之后才知道,有名队员曾经因为机器发生故障,玻璃片打进了手腕,使无名指和小指痉挛,一周没有能伸展开,但是他在业余时间一直在工作室工作……
让节能成为习惯
湖南大学 柴子凡
"这次广州Honda节能汽车竞赛,我们誓进前十!"临近比赛,湖南大学"潇湘之鹰"车队队长周全明信心十足。
2007年,湖南大学机械与工程学院为参加第一届"Honda节能汽车竞赛",专门组建了一支车队,命名为"潇湘之鹰"。今年是车队第五次参赛。从8月中旬到9月,车队进入紧张的装车阶段,参赛车辆可以在10月初试行。
在制造节能车的过程中,参赛队员各自有不同的感触。队员王理睿说:"节能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生活中处处有节能,但我们总是忽略。节能虽说处处可见,但真要去实践,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与节能技术、环境条件、社会意识等都有关系,尤其是人们的节能和环保意识最为重要,'Honda节能汽车竞赛'的最大意义正在于此。"
将节能进行到底,让节能不只停留在最终耗油量上,注重每一个环节的节能尝试,让节能成为一种习惯,才是真正的节能精神。
进军广州 我们准备好了
西南大学 邵鹏
虽然已是午后,但西南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的西捷车队队员却没有休息,他们依然还在抓紧时间制作车身、清理零件。据团队负责人曾波介绍,西捷车队组建于去年10月,相比去年,西捷车队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力求在节能减排上做到最大化。
作为车队负责人,其中一项需要曾波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购买材料和零件。他每周至少要两次坐车去主城区,有时为了一个零件要跑遍渝州五金城和老坡顶摩配市场,"最让人沮丧的是由于买不到合适的材料奔波一天却空手而归"。
最痛苦的莫过于在固定零件时,电弧焊散发出的弧光辐射对身体的刺激。由于大部分皮肤暴露在外面,长达数小时的弧光辐射使其变得通红且又疼又胀。晚上洗澡时,曾波甚至都不敢用力搓洗,水龙头一开,就会发现顺着自己身子留下来的水竟然成了暗红色的。
"暑假这两个月,我们完全没有了时间概念,不知道今天是几号,只知道外面是白天还是黑夜。"曾波说,在与环境的博弈中,他的车队始终没有说过放弃。"既然我们选择了,就要坚持做下去,这是我们的责任,也关乎诚信。"
向梦想出发
吉林大学 蔺强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吉林大学肯赛车队分成发动机组、
转向行驶组、电控组和车身组四个部分。大家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挥洒汗水,尽管不是造车专家,却是一丝不苟。从开始设计就采用了技术含量较高的二维或者三维的测定软件以求精准高效,到后来手工打造无粗糙的配件,样样身体力行,样样认真谨慎。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为了追求创新与节能,队员们对转向与后轮传动进行了大范围的改动,在转向行驶组组长的带领下,他们先是查阅相关理论知识,又与其他车队进行了比对,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更是采用了软件仿真,但等到实物出厂后,其效果令队员们大跌眼镜。由于小工厂的热处理工艺不严格,导致器件的刚度和紧度都远远不符合要求,在这种研发进程紧迫的关头,到底是继续进行新器件的研究试用,还是采用早已技术成熟的旧器件,一时间成为全队的争论焦点。队长郑伟出于对全队进程等多方面的考虑,认为应该采用旧器件,但转向行驶组看着长久以来全组的心血即将付诸东流,心痛而难以割舍。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决定对比旧器件对新器件进行修复和提升,在这个选择的背后,是大家对于节能的深刻认识。
--
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
【转贴公社】 空壳软件企业屡获政府采购大单 社会监督成空架
"五无公司"中标590万大单
今年4月28日,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受海口市人民医院委托,对医院社区区域信息化系统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一个月后,一家名为海口星海利达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以590万元的高价竞标成功。
记者在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公告》上看到,公告对投标人资格非常明确,称投标人须符合《政府采购法》规定,须具备: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证书、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健全的财务会计制度等条件。
在随后的调查中记者发现,这家连续在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中标的海口星海公司,几乎找不到任何具备以上条件的证据,是一家彻头彻尾的"空壳"公司。
海南省工信厅信息化推进处负责软件企业资质认证的工作人员徐坤彪向记者证实,海口星海公司从未获得过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证书和省级以上系统集成资质证书。
海口市社保局统计显示,这家企业在今年6月之前未为职工缴纳过社保。仅在6月为躲避检查给1位名叫何加的员工缴纳过1个月的社保费。这个局社会保险关系科科长但术兵说:"这种做法不是一种正常现象。"
海口市税务局的信息也显示,海口星海公司成立于2010年8月27日,截至今年5月底,虽然该公司相继获得多项政府采购大单,但从未缴纳过一笔营业税。
记者又来到工商部门登记的公司地址――海口市玉沙路富豪大厦B座605室采访时发现,这里早已人去楼空。该大厦物业管理公司楼宇经理韩丹说,605室是住宅房,没有企业办公,业主近期也未缴纳过水电费等物业管理费用。记者试图用该公司在工商注册的联系电话联系公司工作人员时,却被告知号码是"空号"。
"找不到地址和联系方式,只能说明他们仅仅是利用公司名来办事,这种公司往往都是'空壳子'。"海口市工商局档案资料查询窗口的工作人员说,这家公司今年7月25日刚进行营业执照年检,没有任何变更地址和联系方式的记录。
社会监督政府采购成空架子
记者在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采访发现,海口星海公司不仅是这次招标的中标者,而且该公司在2010年10月15日和12月3日已经连续两次中标了海口市妇幼保健院的电子病历系统项目和办公设备项目,总计725万元。
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作为政府采购主要方式的公开招标应该包括发布招标公告、组织资格预审、发售招标文件、投标、开标、唱标、评标、发布中标通知等多个环节。各环节本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记者发现,政府采购的中标公告仅百余字,仅告知由海口星海公司中标,价格为590万元,对其他内容只字未提,社会监督政府采购行为就成了一个"空架子"。
曾参与了此次竞标的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有些地方政府采购竞标,比的不是价格、不是质量,而是关系。这些潜规则,大家心知肚明。海口星海公司为何能"顺利"通过政府采购的各个环节,值得深究。
海口市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说,医院的项目大多涉及百姓民生,对质量的要求高,一家没有任何资质的小公司制作政府590万的大项目,会为医疗项目埋下安全隐患,而安全隐患的背后,有可能就是政府违规采购的潜规则在作怪。
采购中心主任 称系商业机密
没有任何资质的星海公司如何顺利通过资质审查、专家评审等多项政府采购关口?面对种种质疑,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东海表现却"出人意料"。他先以是中标企业的商业机密为由,拒绝了记者关于查看相关采购项目资料的要求,解释称"政府采购的就是正确的。"
记者就中标企业的资质提出疑问,蔡东海竟然表示"不知道,时间久,想不起来了"。针对该企业明显不符合政府采购法要求的质疑,他又说:"法规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不能解决政府采购行为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面对记者提出的多次质疑,蔡东海竟说"要将记者关在会议室监控起来。"
长期关注政府采购问题的海南大学教授王毅武说,实施政府采购本是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政府采购的整个过程基本在财政部门和采购部门之间进行,社会力量难以进行有效监督。
海南中邦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孝民认为,政府采购不规范主因是有法不依,这为一些"灰色交易"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阳光采购"不"阳光",甚至滋生腐败。
据新华社电
--
2011年10月4日星期二
【转贴公社】 《华尔街日报》:内容免费模式的悲歌
美国知名网络杂志Slate最近解雇了几名编辑。有趣的是,其中有一名媒体评论家谢弗(Jack
Shafer),这位作者的上一篇专栏,刚好是在讲述报纸排版如何比在线新闻优秀。这真是一个笑话:当你还在哀悼旧媒体的衰落时,自己所在的新媒体竟也朝不保夕了。
好几位同行都为谢弗鸣不平。科技博客TechCrunch撰稿人卡尔(Paul
Carr)觉得此事特别滑稽,因为互联网内容的经济学竟然无力支撑这样一位有立场并有专业精神的作者。卡尔悲哀地宣布,"免费在线内容"这个大实验彻底失败了。我想,或许安德森的《免费理论》也该有所收敛了。
我们还是来看看此事的背景。Slate承认,即便只有区区60个工作人员,而且有母公司《华盛顿邮报》撑腰,它还是无法从在线内容业务中盈利。从大东家《华盛顿邮报》公布的财报来看,在线业务的确让人郁闷。它旗下的两项网络业务washingtonpost.com和Slate,在二季度的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3%。
卡尔指出,内容免费模式要面对一个残酷事实,即网络广告是一个看数字行事的游戏。就算在利基类的网站上,要想达到盈亏平衡,也需要相当数量的可展示页面。或者说,要维持一个可行的长期商业模式,需要太多太多的内容页面。所以,那些一心靠原创的媒体网站,根本无法靠广告盈利。即便是世界级大报,比如《纽约时报》、《卫报》……在线业务都不赚钱。
如何理解卡尔所说的残酷事实呢?或许可以做个简单算术:当互联网不存在时,传统媒体占据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同样也就由传媒公司来瓜分整个广告市场;而互联网出现后,即便传统媒体纷纷上网,他们也不可能占据所有的注意力,甚至要保住可怜的地盘都困难。因为有太多技术公司夺走了人们的眼球,比如搜索、社交、论坛……而即便是新闻,也有太多网页是通过技术方式在生成和繁衍。一支再强大的记者编辑队伍,也打不过各种靠机器复制、粘贴、组合而来的海量页面。
在中国,这个问题可能更严重。同样的一篇报道,我们可以在新浪、搜狐、腾讯、网易,还有无数不知名的网站上看到。由这么多页面来分享同一块广告蛋糕,你说传统媒体的网站能分到几杯羹?
媒体会如何变化?卡尔预言,那些粗制滥造、成本低廉的免费内容会越来越多,而有专业精神的作者将会出局,"内容和广告严格分离"的模式也会被抛弃。那么,专业的作者会到哪里去呢?卡尔并不那么悲观。最近《经济学人》杂志的发行量在北美创历史新高。卡尔由此认定,需要高质量内容的读者并没有离开。所以,高质内容的作者和读者会在图书、Kindle等收费渠道里相聚。他相信,当网络内容渐渐变得乏味时,对高质内容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即便在美国,这一预测恐怕也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而在中国,内容收费模式,恐怕还遥遥无期呢。传统媒体似乎也没有太多腾挪的空间。出路无非两种,被招安,或者让自己彻底变种。
8月18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腾讯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启动大粤网。此前腾讯已经在许多地市实现了类似合作,比如大渝网、大秦网、大成网、大楚网、大闽网。腾讯网副主编王娟说:"2010年,5个合作网站盈利超过一亿元,收入保持每年45%的增长率。"
尽管看不到合作细节,但从域名、网站内的团购、微博、账号系统等来看,大粤网完全是腾讯主导的操作。唯一的亮点恐怕是资本层面,双方正式组建了合资公司──广东腾南网络科技来运营。对腾讯来讲,这是一种开放的姿态,是最后一公里的谋划。而对南方报业来讲,应该不具备什么脱胎换骨的意义。
在中国,真正有价值的蜕变是杭州的"19楼空间"。《都市快报》在全国来看只是一家普通的都市报,但它孵化的19楼却名声在外。这个在线生活论坛覆盖了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房产、汽车、家居、交友、育婴等各类信息。杭州市人口约800万,19楼用户却有900万,其中60%是杭州以外的用户。而每天的活跃用户大约100万,每天有价值的内容贴高达50万。19楼的盈利来源主要是广告,2009年利润达到1000万元。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待19楼,地方报纸上的分类广告(招聘、租房、二手买卖),搬到了网上。但实施搬迁的人,不是报社,而是网友。总之,19楼模式,是地方都市报在时机和体制上的一次领先突围。这个案例很难复制。
--